今天看啥  ›  专栏  ›  小小鱼妈咪

《育儿基本》读书笔记(二)

小小鱼妈咪  · 简书  ·  · 2019-08-03 07:09

担当责任:为了完成教养孩子成人的责任,你得教他读书、明理;得引导他向上、向善;得约束和修正他不良言行;得培养他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得帮助他学会自己思考;得教会他与人相处;得让他有爱别人的能力、有建设家庭的能力、有照顾家庭的能力……这些工作一刻放松不得。稍许松懈,孩子可能就会发展得不够理想,而如果彻底放弃,孩子的未来,会糟糕得无法想象。

2.充足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发展,为人父母者做再多的努力,都应该,都值得—自己带孩子/身边带孩子;祖辈异地带娃不可取;爸爸不可缺席;放弃“工作再忙”句式;调整生活形态,为陪伴孩子腾出时间。

■  陪伴孩子在日常:在家;听孩子说话,和他们聊天;做好吃的饭菜,全家一起吃;带孩子做有趣的事;点赞孩子的各种展示;孩子想去哪儿玩去哪儿玩;他们求助时反应“爸爸妈妈在”,以及时刻准备着满足他们的需求

■  给妈妈们的建议:做妈妈需要更多智慧;和爸爸一起为宝宝出生做准备;创造爸爸参与的条件;不做超级全能育儿嫂;不批评爸爸的笨手笨脚;不让爸爸成为唯一经济支柱;不重金养娃;多谈孩子,多谈爱,少谈钱;让家成为欢乐所在

■  给爸爸们的建议:做好爸爸是男人的成长;照顾小宝宝既有趣又“男人”;育儿是两个人的工作;别让妻子成怨妇;错过孩子成长无法后悔;严父不可亲,慈父才快乐;和妻子做伙伴;与孩子做朋友;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

其中提到为什么要请保姆而不是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一是我们认为老人没有帮子女带孩子的义务,他们已经带大了自己的孩子,应该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能再把他们捆绑在子女的生活中。二是老人无论是否年事已高,毕竟不再年轻,体力精力都大不如从前,带孩子对他们来说,是过于繁重的工作。三是两代人之间育儿理念上可能有差异。育儿理念上的差异,说服保姆服从容易,说服父母很难。四是和老人共同生活,容易滋生家庭矛盾,让双方苦不堪言。

鱼妈注:对于这点,我想一定有很多争议。目前祖辈帮忙带娃的很多,我们家也是爷爷奶奶帮带。读到这里我很纠结,但慢慢释然。每家情况不同,作者因为是37岁生娃,父母想必年纪更大,实在如同作者所说,体力精力难以应付。而作者夫妻独立精神,也很值得佩服。)

陪伴,人在心也在

我们几乎啥都没为孩子做,比起那些陪着孩子学这学那、玩这儿玩那儿,每天日程满满的爸爸妈妈,我们简直闲适、无为到让别人都替我们羞愧。我们陪伴孩子的内容只有:在家,听他们说话,和他们聊天,做好吃的饭菜、陪他们一起吃,带他们做一些有趣的事,在他们想出去玩时陪着出去玩儿,在他们求助时反应“爸爸妈妈在”,以及时刻准备着满足他们的需求。

3.充分尊重

■  尊重孩子的起点,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是他自己,乐于让孩子发展出他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爸爸妈妈为她规划的人生。

■  爸爸妈妈应避免简单随意地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一个概念化的标签会抹杀很多细节、很多真实原因,也会持续地给爸爸妈妈和孩子以暗示,强化大人孩子对这种概念的印象

■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他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尊严不被侵犯,而当他置身于一群长辈当中,没有办法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对自己的评头品足时,新一代的爸爸妈妈应该懂得帮助他避免和摆脱这种窘境

■  严厉教养方式,很可能源自大人的童年创伤,大人需要做出改变,寻求心理帮助,淡化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增进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与孩子温和、平静地沟通,用温和代替严厉

■  父母的话,在质不在量,大量毫无意义的重复性唠叨,只能降低家庭教育的整体品质,淹没那些对孩子真正有用的、高质量的话。好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合适的时候、说真正有意义的话,而在自己忍不住唠叨时,及时警醒、闭嘴

■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有深层原因的。遇到孩子的问题,大人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马上要求孩子“改正”,而是找到问题根源,给孩子帮助和支持,引导孩子成长。单纯地要求孩子“改”,只是无效的管教,找到原因,帮助解决,才是真的在教育孩子。

让孩子是他们自己

因为关心,因为担心,大人可能会让孩子过早地承担他们本来不应该承担的成人社会的压力,比如上一个好小学;大人可能会驱使孩子去做按照儿童的天性绝对不会自己选择的事情,比如从早到晚地上这样那样的班;大人可能会让孩子遭受她们这个年龄本来不应该遇到的挫折,比如没有考上爸爸妈妈理想中的好小学。

同样,因为关心,因为担心,大人会忽视孩子真正的兴趣;大人可能忽视孩子身上真正闪光的东西,比如快乐,比如创造力,比如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大人可能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拥有他这样一个好宝贝的骄傲。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孩子失去本该拥有的自由自在的童年,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创造力,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会一点一点消失,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失去看到孩子一天天自由成长的快乐。

爸爸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让孩子能够拥有属于童年的快乐,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天分,能够发展出健康的个性和人格,至于学习,应该培养的是对知识、思考的热爱,而不是把知识和各种各样的学习形式强加给他们。我很担心,在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忧虑和给孩子的各种压力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等到他们进入正规教育阶段,开始独立学习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对知识、对学习、对思考的真正兴趣,变成纯粹的学习机器。而且很有可能,在这样功利性极强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很难变成一个真正热爱知识、热爱学习,并且自觉地把学习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的人,那么他也失去了真正的发展自我的能力。这真是那些关心并且担心孩子未来的父母们所希望的吗?

不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的坏处:真实原因,也会持续地给爸爸妈妈和孩子以暗示,强化大人孩子对这种概念的印象。久而久之,这种印象会固定下来,孩子可能真的变成你给孩子贴的标签所描述的那样的孩子,大人也会想“反正我这孩子就是这样,不管了,随他去吧”。

那么,不用贴标签的方式,爸爸妈妈该如何描述孩子身上发生的、爸爸妈妈可能认为不太好的现象?我们的建议是,就事论事,不要做高度概括,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上纲上线,然后就你看到的这个现象,去分析背后的具体原因,去找解决办法。

避免孩子被评论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他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尊严不被侵犯,而当他置身于一群长辈当中,没有办法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对自己的评头品足时,新一代的爸爸妈妈应该懂得帮助他避免和摆脱这种窘境。

• 大家族聚会,尽量少谈论孩子。尽量不参与谈论别人的孩子,也尽量不把话题引向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以炫耀的姿态,还是自谦的姿态

• 不可避免地谈到孩子时,只简略地说些最基本的信息。“多大啦?”“十二了。”“几年级?”“五年级。”“哪个学校呢?”“ × ×小学。”

• 对包含评价的询问,尽量做含混的描述性回答。“重点小学吧?”“嗯,学校还不错。”“学习好不?”“还不错。”

• 遇到比较性的话题,马上避开。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中国人在别人面前,对自家孩子通常会做贬低的表述,而对别人孩子又乐于表现热情的溢美。“看你家孩子,长得多高,我们家这个不行,又瘦又小。”“看这孩子多听话,我们家这个,淘着呢。”“这孩子,一看就是学习好的,我们家这个,打都打不好。”

(而回到家中,他们又可能马上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贬低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典型的中国父母,“合乎规范”的回答是:“唉,我们家这个就是傻大个,光长个头不长脑子。”“听话?那是出门了好好表现表现,在家闹着呢。”“学习好啥呀,某某科就不行。”

但是,爸爸妈妈们,当你有口无心地跟着这样应对时,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这种比较无非是大人之间虚伪的互相敷衍,实在是太没营养。明智的爸爸妈妈,在发现话题中出现比较孩子的苗头时,要马上岔开

• 遇到评价性的话题,马上“制止”。同样,当亲友的话题涉及到对孩子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时,要想办法马上“制止”。制止的办法很简单,端杯茶、递个水果,岔开话题。实在岔不开,就直接小声制止:“嘘,我们家孩子不喜欢别人谈论他。”

我们坚定地认为,在孩子被评头品足这件事上,保护孩子比迁就别人更重要。你没有贡献话题愉悦他人的义务,但你有保护自家孩子尊严与感受的责任。

用温和代替严厉

童年创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但影响深远,还可能代代传承。家里有个暴躁的姥姥,很可能会有一个暴躁的妈妈,之后再有个暴躁的女儿。爸爸小时候经常挨自己的爸爸打,就可能成为一个反复打孩子的爸爸,然后经常被打的孩子,也会继续变成打孩子的爸爸。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自己的童年遭遇,但是可以从现在起,做个理性的、不断成长的大人,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当你努力地这样做时,你自己和你的孩子,就开始解脱了,童年创伤影响会慢慢淡化,孩子也会摆脱被自己父母童年创伤继续伤害的命运。这并不容易,但作为负责任的父母,我们必须努力去做,而且做到。

我们的建议仍是多阅读经典育儿书,同时夫妻俩深入讨论,形成对育儿理念的共识。育儿书,我们所指的不是坊间那些指导年轻父母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也不是那些指导开发儿童智力、养育聪明宝宝的。要真正从育儿书中获得切实的帮助,需要看深入儿童心理和行为深层,呈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的心理和行为成长规律的。我们推荐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伯顿· L·怀特的《从出生到三岁》。这本书首版面世于 1975年,也是长盛不衰。怀特基于自己 37年的观察和研究,在这本详细的指导手册中描述了 0-3岁婴幼儿在每个月的心理、生理、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以及人如何配合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养育出快乐、幸福、健康、发展良好的宝宝。

大人变得温和、平静、宽容、允许别人表达意愿、容易商量,孩子也会发生同样的改变,你会得到一个更快乐、和爸爸妈妈相处更融洽的孩子。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照出的正是大人自己的样子。严厉管教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有良好教养、良好习惯,用平静温和的方式同样做得到。建立规则,用温和平静的方式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比用严厉暴躁的方式强迫孩子遵守,要有效得多。

要想娃越带越省心,越带越有成就感,做爸爸妈妈的应该学会抓大放小:抓方向,放细节;抓本质,放表象;看到真正的问题、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反复花心力处理那些不断重复的麻烦。

例如:

孩子马虎,和好多问题一样,本质上并不是一次两次的偶然失误,是孩子能力不足。非常简单的题目做不对,是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是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做题丢三落四,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条理性和连贯性差。这些问题,都不是马马虎虎那么简单。

4.平等交流

■  好的亲子交流,是用心的自然互动。爸爸妈妈需要:倾听孩子;与孩子共情;回应孩子的情感表达;不做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向孩子开放;不居高临下;关注事实,少做评价;建立爱意小节目。

■  经常和孩子说让彼此愉悦的好言好语:谢谢;好棒;太美了;真有趣;需要帮助吗;稍等一下;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爸爸妈妈要和你谈谈。

■  不说伤害孩子的“坏话”: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再闹,就把你丢这儿不管了;讨厌;熊孩子;你看某某如何;跟你说多少遍了,还记不住;你小孩子知道啥;不好好学习,长大做 × ×去。

■  做平等、有趣、认真的对话者:和小婴儿认真说话;表现出兴趣并做积极反应;培养全家的清谈时光;不打断、不质疑、不驳斥,适当推进和引导。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