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周三的虹口公园

上海和下海

周三的虹口公园  · 简书  ·  · 2019-06-09 21:35

众人皆知“上海”,是否有人想过,有“上”必有“下”,是否存在过一个“下海”呢?

别说,还真有。

先要从一座叫“下海庙”的寺庙开始说起,现坐落于上海虹口区昆明路73号。

图片发自简书App


依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下海庙所在地多为渔村,渔民出海打渔,祈求女神妈祖佑护,故建庙奉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初仅有房屋9间、清代嘉庆年间重修。咸丰四年(1854年)扩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后殿等十多间。抗战时期,下海庙毁于日军炮火。1941年重建。

知道了这座下海庙,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破解上海和下海的由来。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的意思人工开凿的小河。在宋代时为提升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每隔大约5华里的距离,开通一条水道进入吴淞江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之为“浦”。

当时,吴淞江南岸有一个“浦”,即在现在的虹口区海门路一带,被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的北岸,也有一个“浦”,名为“下海浦”。

按照江南人的语言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为“里”或“上”,

靠近下游的则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此得名。

最早,上海本是河流的名字,但宋朝时官府设立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构——酒务,因地处上海浦,就被称为“上海务”。

这里滨江临海,人流多,交易忙,日渐兴隆,税收增加,随之上海务的名气越来越大。

尤其在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愈加繁荣,逐步成为大城市。这就是上海的来历。

但是,“下海浦”却日渐衰落。明代初期,因为吴淞江河道淤塞,只好另外开挖一条新河道,位置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丢弃。

直到上世纪20年代初,“下海浦”淤塞情况更为严重,只能被填埋变成一条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海门路昆明路为交叉路),唯一保留下来的就只有这座下海庙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