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星期五文艺

电影是怎样对观众进行意识强加的

星期五文艺  · 简书  · 电影  · 2018-05-11 09:39

开篇我们先来看这样两组电影画面对照:

★第一组来自电影《赎罪》,情节讲的大概是三个士兵,一个在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战争的个人观点,另两个似听非听、面无表情继续走着...

▲注:1.三人处于逆光;2.三人目光均没有看向镜头;3.另两人对讲话的人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第二组来自电影《芳华》,情节是一个退伍兵与城管发生了争执的全过程...

▲注:1.当事人中近景面相镜头;2.当事人双方颜值反差强烈;3、正方无辜和愤怒的表情

为什么把这两组图片放在一起对照,因为它们镜头下的人物同样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观众所起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显然,我们没有被《赎罪》中那个英国士兵的观点所打动,我们更不会因此而恨法国人,我们甚至都没注意听他说了些什么;然而,《芳华》中的那位帅哥待遇就不同了,我们非但同情他的遭遇,我们还对那些城管恨的咬牙切齿!

为什么会这样?没错,在你看电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电影对你做了一件事——意识强加。

何为“意识强加”?顾名思义,要么你不看不听不知道,看了就得接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举个例子:《盗梦空间》中一个盗梦师试图在一个人脑子里植入“不要做某件事”的意识,被另一个人当场阻止,他说:这很危险,试想,当我告诉你不要想大象,你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是什么!没错,正是大象...

上面这个对照以及例子说明“意识强加”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被灌输意识的人是被动的

2、被灌输意识的人甚至自己觉察不到已经接受了某种意识

3、意识强加具有很强的符号特征(如看到“大象”的文字符号,脑子立马浮现大象画面)

4、人在接受意识时通常是本能的,潜意识的

刚好,电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对人进行“意识强加”的条件——它能随意变换摄像机的焦点角度与距离,它能利用“蒙太奇”使情节产生新的寓意,它还能造成暴力美学式的视觉冲击等等

于是“意识强加”便也成了导演乃至幕后资方表达观点时乐此不疲使用的手段之一了。下面我们就通过三部经典电影的段落,来看看导演是怎样通过对观众的“意识强加”来表达自己观点和达到目的的。

(注:我们这篇文章所举案例涉及的电影没有任何评判和赞美意图,纯电影手法讨论)

一、隐藏在《巴顿》背后的爱国主义宣传

说实话,这部长达 170 分钟的《巴顿》在电影的前 6 分钟已经完成其政治使命了,什么政治使命,我们来看:

幕起,画面中走上一个戴钢盔的老头,朝屏幕敬了个礼。

紧跟着一堆特写镜头,大概耗时一分半钟,

接下来的五分钟呢,就是这个老头吧啦吧啦地说了(好家伙,连台下听众的反打镜头都没有)。

说完转身就走了,落幕。

老头说的什么呢?无非就是调动士兵打仗的情绪。当然,人家可不是某些领导作报告,听了让人打瞌睡。要知道,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他的演讲有声有色、义愤填膺,要形容的话,一个字:帅!俩字:牛逼!仨字:真牛逼!

谁牛逼呢?我初看此片第一印象是巴顿牛逼;事后仔细想了想是美国大兵牛逼!再之后我冷不丁发现自己潜意识里存有这样一个印象:美国牛逼!

天呐,到底我是什么时候被灌输的这个思想!许多年后,一条关于当年电影《巴顿》上映时的花边新闻让我恍然大悟——

说的是电影美国首映六分钟后,台下有人喊了句:“好大!”

到底是什么大?当然不是巴顿的个头,也不是他的耳朵,没露出来的咱也不知道啊!显然,那为观众说的是巴顿身后的那面“美国国旗”。

看到这,想必大家都明白了我们潜意识里的“大美国”意识从哪来了吧。而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便也得佩服这部《巴顿》的高明之处了:开篇六分钟就像去银行开了个账户,把国旗和巴顿捆一起,剩下三个小时把着巴顿一个人炒,老板就在家收钱行了,反正户主就一个——美国。

(各位可以自行查下历史上的美国是怎样借助巴顿和好莱坞把纳粹给骗了的)

二、《毕业生》仅用20秒钟就给你灌输了“自由美国”的意识

《毕业生》的故事大致讲的是一个处于毕业季的富家小子本杰明,通过一次家庭派对跟一个贵妇有了一夜情。

随后,本杰明又与那个贵妇的女儿一见钟情,于是乎,那个贵妇自然要千方百计阻止女儿与本杰明来往,她为此甚至不惜向女儿袒露自己与本杰明有过肉体关系……最终,自然是两个年轻人冲破了一切道德枷锁,终成眷属。

《毕业生》在我心目中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经典电影了,不管是保罗西蒙的原声音乐,还是达斯丁·霍夫曼的表演,以及影片的情节和自由意识。当然,所有这一切都跟另一个东西拴在了一起,那就是“美国”。

是什么东西在做鬼呢?,我们来看下面这组镜头:

(情节背景:电影中,当女友得知本杰明与自己母亲偷过情,与其分手后,痛苦的本杰明毅然决定驱车去女友学校挽回自己的爱情。在他进入学校后,出现了以下几个镜头。)

没错,又是“美国国旗”。一个特写加一个大全景搞定。也许你根本没注意这点,但看完全片,这个美国符号早已和那些自由、叛逆、勇于克服的精神捆绑到了一起进入了你的意识。还用说吗,我们接受了电影的感觉,便也吸收了“自由美国”的意识。

三、《美国往事》中“乳房与枪”的镜头强加给了我们什么

《美国往事》中“面条”被人追杀到中国剧院。在阴暗的剧院大厅中,杀手拉开了两个正在亲热的男女,

在查明男人不是自己要找的人正要离开时,那个被打扰的男人一把拉住杀手,于是便出现了下面这一幕:(杀手拔出了抢,挑开了女人的外衣,用枪管在女人的乳头上拨弄了两下。)

在我看来,这个看似跟情节完全不搭的几秒钟镜头,恰恰对整部电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电影教科书里绝对不会写一个女人的乳房具备什么蒙太奇作用,但这么诱人的东西,是个男人都会有反应,如果你(男士)有反应,说明你看懂了,或者说那个乳房起作用了;

其次,一个女人看到这个镜头会有什么反应?一把枪在乳头上拨弄,除了危险和紧张感还有什么。

没错这部《美国往事》整部戏要表达的那个时代的人际和爱情,便是建立在两样东西之上的:欲望、暴力。那个“乳房与枪”的镜头,便是导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植入我们潜意识上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否注意到这点,我们都会带着这种欲望与危险感看完这部电影。这大概也是导演想要的效果。

关于电影“意识强加”的案例可列举的实在太多了!比如说大卫·芬奇电影中总会从画外冒出来的警笛声,给观众植入了一种犯罪意识;比如说《猜火车》的导演直接用恶心的画面感向观众植入毒品的负面危害;再比如说《2001太空漫游》中宇航员出仓后那段让人感到憋气的太空漫步(音效作用)……

当然,“意识强加”可以成就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也能被利用成给观众洗脑的工具,例如那些广告,那些富丽堂皇的都市电视剧。你可以咒骂“脑白金”,但你永远不能否认“脑白金”跟孝敬父母的关系,这便是影像“意识强加”的可怕之处。


撰文:太虚宫

本文属于原创,禁止转载。

如需合作请联系【星期五文艺】



我们是一个认真看电影的自媒体号,不简单重复剧情,而是带着大家学会看【镜头语言】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一起看好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