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老卢庸观

遭遇不公,敢于大声讲出来,才是硬道理

老卢庸观  · 简书  ·  · 2018-12-20 21:33

首发微信公号:老卢庸观

忍让、缄默,君子之道,人之美德,是人生修行所追逐的一种境界,不可谓不美。

但,这不是说事事忍让、缄默,就好。

不少文章,不立足于事,不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不讲佛家因果,而是没头没脑大而化之地劝人忍让、寡言,着实令人费解。

我看,不可取。


无谓的、鸡毛蒜皮的、开玩笑和闲扯淡的事,也就算了,当不得真,也计较不得。但,有些攸关基本权利、利益分配、公平公正的事,我看,还是讲出来,公之于众,让大家听听、议议,为好。

事不讲,不清;理不辨,不明;不清不明,何以止争呢?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出好办法,加以解决,排除矛盾纠纷,不好吗?


那些遇事就劝人忍让、缄默者,表面看是为团结,平日里也混得一团和气,但由于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反而窝到心里,积久成怨,小则易生后患,大则会助长歪风邪气、败坏发展生态,最终伤及根本。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举措如东流江水滔滔不绝,铺天盖地而来,干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既往制度安排和利益格局被打破的同时,习惯确定性环境的人们,其内心的安宁受到冲击。有时候一些改革举措的快速推进也会加剧新旧体制的摩擦,甚至无意中损害到个别利益,影响团结与稳定。为了解决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即必要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呢?不走群众路线,显然是做不到的。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也与人民息息相关,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好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的圆满落实。而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除了自上而下的主动调查研究外,创造让群众愿意讲真话、敢于讲真话的环境氛围,至关重要。


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新时期,不仅要有依据宪法讲真情真话的勇气,还要加强学习,善于利用既有的法律法规、政策等规则与党政机关、司法机构等途径问问题、讲真情,维护好自身权利。

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党和国家正想尽一切办法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人民群众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渠道和办法,人民群众也要善于学习、善于利用既有法定规则让下情上达、敢于讲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上层建筑与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基层群众,劲往一块使、心往一块想,这天底下还有多少猫腻藏的住呢?


改革发展本就是要打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坛坛罐罐,消除让人民群众觉得不快乐不幸福的东西,而非制造新的不快乐不幸福。如果真出现让大家不快乐不幸福的东西,上下同心协力,敢管、敢讲,一定可以消融矛盾纠纷。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不外如是。不让人讲问题、讲矛盾;遇到问题、矛盾,遮遮掩掩;见了讲问题、矛盾的人,火冒三丈、咬牙切齿;种种行为都不可取。


要知道,写入宪法、法律和政策里的公民权利,是需要权利人主动维护的,而不仅是国家公器之责。权利受到侵害时,不敢大声讲出自己的正当利益诉求,又有谁会捍卫你的权利呢?

难道是劝你忍让、缄默的人?我看够呛。

不讲出来,不会利用既有的信访、司法、人大和党政机关等救济渠道,一味忍让、缄默,终究无法保全合法权益。


不仅如此,历史上引发王朝更迭的大矛盾,多是因为平日小矛盾、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而积累出来的。古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箴言,不就是对此祸患的高度概括吗?

群众愿意讲、敢于讲,不仅可以维护其正当权益,早日过上美好生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即便有时从大局出发的一时忍让免不了,但总让人忍让、缄默,显然也非长久之计。


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开放发展、以民为本,是潮流大势。顺势而为,新时代,新做派,遇到侵害自己权利的事,敢于讲出来,敢于、善于借助法律、机构等既有武器,依法捍卫自己的权益,是这个大时代善治的源头活水,是公民履行主人翁权利和义务的美德,要积极鼓励和倡导。

人人如此,法治国家、高质量全面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完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