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Tazer

孤独不是恬淡的文艺 而是生活的步步为营

Tazer  · 简书  ·  · 2016-04-11 14:13


说来惭愧,这是我读石田衣良的第一本书。

或许是“池袋西口公园”系列太过知名;更或许在岛国,你若是个畅销书作家,没有推理和凶杀案的铺陈,总是说不过去的。以至于,刚看书名时,我本以为是个关于“文艺”的谋杀故事。

两天的时间,自己便把书看完了。

每次在上下班的路上,那个嘈杂的环境中,读着读着就安静下来了。感染自己的,更多的不是情节的起伏,而是叙述时的情景。

这种感觉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吧!只是觉得自然而然地读完了。

我觉得这是一本特别适合排成话剧的书。

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场景——家,主人公朋友圈聚会的场所,谈出版的咖啡馆、书店,以及和相亲对象约会的店家……

就这么简单的几个人物:内敛的小说家青田耕平,简单却坚韧,不过真有些死板了!平心而论,只能算是个仅能“远观”但难以走近的人。相比父亲青田,小池的成熟、懂事,或是源于从小母亲“离世”的人生变故。小池对亲人的体贴,特别是对父亲的,读来却有一丝伤感。好在形形色色围绕父子两人的配角们,都是善良的。他们不约而同,满含着微笑,见证“父与子”的成长。无论是青田耕平的责编,还是亡妻的父母;无论是与青田耕平走近的书店职员,还是善解人意的店家招待……似乎所有人都在等着小说家,一字一顿地把那本该获奖却十年来始终没成功的作品写出。

所有的点滴,温婉、直白,让人觉得看上去很假,可细细想来,却觉得一点都不做作。

读完后,让人笑笑说,生活还是会有阳光的,生活还是充盈希望的。

以至于,一瞬间,让人忘了——“孤独”对小说家青田耕平来说,到底贴切不贴切?

“读字”在这个多媒体横行的时间截点里,日益萧条。即使是面对已经出了好几本书的小说家而言,很多表面对他的惊叹、赞美,却真是“镜花水月”,只能假意看看的,深究起来,落寞得不行。

青田耕平人到中年,在身边却少了很多能让自己愉悦起来的元素——妻子早逝、写不出畅销作品、独自带着孩子成长……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每每落笔,总觉得不够完美,始终找不到新的值得书写的东西。但面对生活,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提笔。

是啊,这就是职业小说家。

很多人积累了一辈子的才华,才最后落下笔,成了一部书。他们却早就将自己的生活,掏空得干干净净。但不落笔成铅字,生活又何以为继呢?

小池说,不希望父亲再写自己的故事了,却仍旧希望父亲能拿直本奖。当然不想邪恶地将“奖项”和“一辈子就能赚两亿日元”相关联”。可同样,这些都是生活。

如果在小说中没有同是作家朋友作品的推动,或许在修改《空椅子》的青田耕平,便无法突破自己,也无法第一次入围奖项,更不要提及《父与子》的最终夺魁。

这是职业,是动容,却又无可奈何、残酷至极。

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什么知名的小说家,却有群码字的朋友在身边萦绕。论起这两者的相似性,大概“码”这个动作是有异曲同工的味道。只是很少有人会把码字的朋友,贴上“孤独”的标签。因为码字的人,是可以不用动脑,甚至简简单单地涂鸦上几笔了事。

不用经历生活,更不用经历不同的人生。

为此,我在想——

这书名上“孤独”一词,算不算致敬呢?这情结里“身边人善待青田耕平”的设定,算不算致敬呢?

即使没有直木奖,本或许,小说家的生活全然算不上孤独——有太多他爱的和爱他的人。

当然这笔触下的东西、唏嘘以及最后个确切的答案,大概依旧要在很久之后方能有,因为如同青田耕平亡妻的死因一样,只在不经意间才明白那困扰心头许久的意义。

只是。我忽然明白,“青田耕平的成功”该是作者设计上的水到渠成,它不需要太多的波澜起伏、曲折迷离、恶人相阻。

毕竟,我们不该忘记,十年的坚持本身,就必然是“孤独”的。

孤独的不是小说家,而是“写小说”。这本身就足以让人致敬。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