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阿燕311

重读鲁迅《呐喊》:即使身在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阿燕311  · 简书  ·  · 2021-02-28 12:48

网上有一句话,当代中小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有人统计过,现行使用的七种初中标准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平均达6.57篇,人教版更是多达8篇。并且,但凡鲁迅作品,几乎是篇篇要求背诵的。

这次我们一起共读的《呐喊》中,《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社戏》几乎都是从小熟悉的课文。

可以说,我们都是读鲁迅长大的。但我们从来没读懂鲁迅。

我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收到一份生日礼物,是好朋友送的《鲁迅全集》,我曾耐着性子读了前面的几篇,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读的《呐喊》中的前几篇。但那时候十几岁的我,始终觉得晦涩难懂,故事性也不强,后来我就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了,直到现在要可能还躺在老家的书柜里,应该还带着些许淡淡的霉味。

后来除了课本,几乎就没再读过鲁迅。关于他的信息,也仅仅停留在我们课堂上所学的那些:弃医从文,想用文章唤醒当时迷信无知的人,唤醒身处牢笼却毫无感知的愚昧,一枝铁笔抨旧制,奈何当时的人们久陷深渊而不自知,所有的寂寞、无力、愤恨、悲悯,都写在文章里。

说实话,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就像知识,像谈资,仅仅只是知道,没有办法真正去感同身受。

如今出走半生,已到中年,有了这个机会重读鲁迅,似乎可以说,我懂了一点了。

鲁迅的文风一直是淡淡的克制,惜字如金的表达,也几乎没有直面抨击什么,只是通过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传递着什么,因为没有明确的意图表达,所以读起来有些难懂,也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表达,才会在读者眼中开花,每个人都可以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被害妄想症患者,读其日记觉得荒诞,处处危机,人人都想吃“我”,却又无处可逃的恐惧。这篇经典之作,被誉为是讽刺和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代表之作,但放到今天这个时代,同样能感受到压抑和窒息。生活总有无力改变的现状,总有不得不面对的危机。

孔乙己是最让人心疼又无奈的,一面穷困潦倒到已无力维持生计,一面又竭力维持着知识分子的自尊,然而这自尊在别人眼里,却只是笑料而已。用现在的视角来看,孔乙己但凡稍微放下点读书人的自尊,养活自己是完全可以的。但他可能在自己心里有自己的一套内在秩序,不会变通,不甘放下,迂腐且愚昧,最终死得也是凄惨。有时候,所谓的尊严,所谓原则,其实自己哄骗自己的谎言,也可能是自己逃避现实的借口。人生多艰,当生活需要你做出改变的时候,必须要勇敢。

《药》这一篇,一位为国捐驱的志士牺牲了,却也只是成了街头巷尾里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甚至还要用他的鲜血来做药引子?!最终小栓还是死了,烈士的鲜血根本治不好无知和愚昧。鲁迅在写一篇的时候,心大概也在滴血吧?世道如此,能唤醒的人哪怕只有几个,也要呐喊一声,这是无力中的有力,也是沟渠里的星光。

人到中年,仿佛处于人生里的夹缝里,逼仄和窒息感常常来袭。鲁迅有大担忧,我们有小恐惧,虽然格局有高低,焦虑和恐惧却不分深浅。但恰恰也是我们想要变得更好的焦虑和担忧,才迫使我们一步步努力向上变好啊!

“呐喊”是一定要的。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