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A00莫忘初心

稻盛和夫的哲学——心法(第五章)

A00莫忘初心  · 简书  ·  · 2019-01-20 19:14

关于欲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人说:“人有原罪”这与“人是最有价值的存在”似乎相矛盾,但绝非如此。

  佛教认为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是:“贪” “嗔” “痴” “慢” “疑” “见”。

  首先是“贪”,就是一切都想据为己有的贪婪之心;所谓“嗔”,就是不管他人的感受,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发火动怒的浅薄之心;所谓“痴”,就是把变化无常的事情看做一成不变,当自己的幻想破灭时就发牢骚、鸣不平,对佛的智慧一窍不通的愚痴之心;所谓“慢”,就是傲慢不逊之心;所谓“疑”,就是对释迦牟尼宣导的真理抱有的怀疑之心;所谓“见”,就是总从负面看待事物之心。这六大烦恼中优以“贪” “嗔” “痴”是人间烦恼之根源,称之为“三毒”。

  释迦牟尼所说的六大烦恼根本是人生存之必需,缺乏它们,人就不能维护自己的肉体。

  例如“疑”,就是多疑,疑心大。换言之就是“小心谨慎”。原始时代,缺乏尖牙利爪的人类为了在丛林中生存,需要警觉,需要小心从事,以防患于未然。这是极其重要的。

  还有,有食物时就要吃足,因为下次不知何时才能捕到猎物,运气不好就可能饿上十月半天。因此,不但要吃今天的份额,最好把明天的也一起吞下。这就是所谓“贪”,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可以说,烦恼原来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具备肉体的人类能够维持生存。但在这烦恼之上,造物主又给了人类自由,这两者相加,人类就可能作恶。

  因为是自由,就可以任意发挥,百分之百自作主张,“干什么都无需顾忌”,任凭本能和欲望驱使,胡作非为——人具备这样的可能性。如果无节制地使用自由,就会成为“失控的、无法驾驶的人”。放任欲望的自由行动就是造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因此,必须适当地抑制自由以免造恶。佛教称之为“持戒”。除此之外,还有“布施”,就是帮助他人,这也是释迦牟尼所倡导的,这种行为与造物主原本就具备的爱相吻合,造物主关爱宇宙万物,促使其生长发展。用“持戒”来抑制自由,防止作恶;用“布施”来帮助关爱他人,这样就能成为菩萨。相反,听凭自然、放任欲望去自由行动,就会变成恶魔。

  可见,人具备两面性:既可以成为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成为穷凶极恶的魔。

  所谓现世 就是一个修行的道场,修行的目的就是进化具备善恶两面的人心,通过修行提升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因为人既有烦恼又有自由,如果放任不管,就很容易坠入极恶非道。为了防止坠落,释迦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这一套修行的方法,帮助人们提升心性,走进菩萨道。

  “六波罗蜜”第一条是刚才讲的“布施”,接下来是“持戒”,第三条是“忍辱”。所谓“忍辱”,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可谓波澜万丈、千变万化。忍受这样的变化,不动如山,就是塑造人的心灵。人世无常,一切都在变迁流转之中,或有灾难降临,或遭病魔侵扰,人难免品尝苦难,要忍耐承受的住,这很重要。

  第四条是“精进”。一切生物都在拼命求生存,人类也应该勤奋,放眼自然界,植物也好,昆虫也好,没有哪种生物是懒惰懈怠的,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无论在盛夏的酷暑中还是在隆冬的严寒中,都在顽强的生长,只有人类是例外,一有机会就想偷懒,就想玩乐。自然界所有动植物都朝气蓬勃、努力成长,我们人类也该不遗余力、拼命奋斗才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努力实践这4条,然后腾出一点时间来坐禅,建议整理自己的心绪,这就是第五条“禅定”。做到这五条,就能最终达至“智慧”——领悟宇宙的真理——这就是释迦牟尼的教诲。

  如前所述,提升心性直至离开人世,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释迦牟尼要人们像开悟的境界迈进,但开悟的境界无比高远,能够一举达至开悟的人何其幸福,但这样的人恐怕只有数百万分之一吧。

  不过 “反正不可能开悟,努力不努力不是一样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依我看,释迦牟尼期待的是人们尽可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哪怕是进化一点点,因此在死亡来到之前,让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变得更加美好,这才是重要的。

  具体的说,在死亡时——就是意识体从肉体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得到人们的称赞:“他是个好人”、“他的人品真好”。成为这样的人才是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目的。

  在临终之前,人格品性提升了多少?这才是重要的高尚的人格才是人生的勋章,事业成功也好有学问,获得博士称号也好,在组织内身居高位也好,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价值这样思考,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哪怕贫穷,哪怕患病,只要把自己的心沉重平静下来,努力去提升一点心性,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一般来说,贫困和病患会让人心烦意乱、消极沮丧。但是“穷有什么关系,一日三餐不是还有饭可吃吗?”只要这么一想,就能一举改变人生观,生存的勇气、奋斗的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相反有的人恰逢优越的境遇,却精神贫瘠,整天担忧自己的财产是否减少,这种人毫无价值,毫无魅力,它与真正的人生目标相差十万八千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