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锦为
失了火,走了水。焚烧,更肆野火漫遍。水浇,远看金山漫饶。拿起,终生欢喜渐老。丢掉,哪觉纵缕青桃。亦悲亦欢,不觉黎明破晓,便纵然间,云翻雨蹈。
今天看啥  ›  专栏  ›  锦为

短文▪南北

锦为  · 简书  ·  · 2018-10-04 23:21
图片来自网络

一生一次的法华镇路,太勉强了就好像没有尽头。

                            --孟浪《一生一次的法华镇路》

南方的梅雨季节,对于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我虽然喜雨,喜它润物细无声的给予和那雨过地皮湿的芳泽,但难以想象终日“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出门看河?或者潮湿阴冷?对于一个生长在北方的糙汉子来说,那是件很不酷的事。

我还在上学时去南方旅过一次游,去的是杭州。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老师所思所讲和听亲戚朋友归来的感想,对“人间天堂”我是有些向往的。那会儿正是十一放假,因为在车站没订到回家的票,所幸一拍脑门直接转了窗口,订了一张去杭州的票。

到了西湖,我一度怀疑人生。旅行团一个接一个,游客互相拥挤推搡,景点门口摆满卖纪念品和贴手机膜摊儿。我随着人群挪着步子,在西湖边转了一圈,看湖里好多游船,问了价格太贵便作罢。一路下来也蹭听了几耳朵导游的讲解,说得是真好,让我有一种对这里无限憧憬与热爱的感觉,但对于景色本身来说,我觉得很一般,甚至还不如北方的随便一座郊野公园里的人工湖。

可能是我太狭隘了吧,我真心觉得湖面升腾着的那些若有若无的薄雾一直在阻挠我的视线。而且远看近看不也就是一个湖,有什么大不了。我溜达到雷峰塔时,下起了杏微小雨,一滴滴没沾到肉皮就消失不见,如果不仔细看都不觉得下了雨,那更像是迎面吹来的湿露。

我觉得很糟糕,下雨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下?还要这般吊人胃口,让我总悬着一颗心来准备迎接后面的瓢泼与洒脱,不过这已经是巅峰了。不似我们北方大暑、立秋时分,那雨是说来就来的,可能刚才还阳光明媚,紧着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那浓厚压抑的黑云彩里藏满乾坤,一会儿给你一个惊喜般的闪光,揪起你的好奇心去瞅着它,然后好久没有动静,仅有些许风丝和沉寂的闷沉感,就在你没了好奇要作罢时,它便狠狠得给你一道轰炸的响雷,要是在小学的教室里轰鸣得黑了灯,女生们都会蹲下惊叫哭泣呢。

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我在千岛湖附近酒店下榻,每天早上的吃食都叫我的“粗俗”毕露万分。酒店早餐是自助餐制的,每天用餐是多加30元的,我觉得挺贵,但也懒得出去吃,只得如此。其实要说这儿的服务员素质很高,清一色的小伙子,衬衣套裤,扣都系到最上面只留一个,黑皮鞋擦得锃亮,脖子下的小红领结系得有板有眼。

我在前台交了钱进厅,两边的服务员深深一躬,我则客气得点头示意。来到厅里服务员给我安排好座位并面带微笑得为我宣读了早上的祝福词,有时高兴了还会给他们一些小费。然后他们退到一边,我便去选取食物,拿着个托盘来回转悠,主要是肠粉和面食一类,像面食有煎饺、小笼包、牛肉烧饼及虾爆鳝面,米粉类的有炒河粉、糯米团、泡饭、定胜糕及喝的牛肉粉丝汤,还有一些餐前甜点、餐后冰淇淋之类,不胜枚举。

可东西太多我却没了食欲,我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可能我觉得小笼包不错,我就吃小笼包,它小小的一个个挤在也不大的蒸屉中,用筷子夹起来不破不挣,任由我放进嘴中,当然是一口一个,也因为太小而容不得你咬一口蘸下醋,关键它不腻得压根不用去蘸。也可能是它不腻不油,味道极佳可以暂时夺取我的味蕾、攻占我的胃,却不能长久得吃下去,因它太过精致而少了一些粗糙的、接地气的味道。

它倒不如在北方的市集、胡同口、道边摆几张桌,放几个凳子,这儿有卖大饼鸡蛋的,有卖炸糕焦圈的,喝的有卖豆腐脑、馄饨、豆浆的,紧挨着一定有炸果子的,别小看炸果子,可不是一般人能来的。首先置案和面,掺和油,揉和完毕用小片刀切成一条条的,两条合一,抻长了放进滚开的、翻着油烟的大铁锅里,差不多到点用一双大长筷子夹出来放铁网子里控油。天热时面对滚烫的油锅里升腾的热烟,还要每天揉捏、搓和沾满油的面,你想想吃久了都觉得腻,更何况天天摸呢。掐两根果子,旁边铺子里要两个刚出锅的脆皮芝麻烧饼,再来一碗满是薄皮厚馅的馄饨,连吃带喝,痛快过瘾而且怎么吃都不腻。

到了中午,我又出去溜达,没太见着人,因为这天太热了,但我是天生不怕热的体质。烈日当空,四下的车辆、房屋、花草树木都裸露在阳光的关怀下,树蔫儿得枝子耷拉着,叶儿也皱巴巴的。我开始觉得不舒服了,有些头昏脑涨,嗓子发干,紧忙回到酒店休息,在休息时我开始想回家了。至少家里不会如这里般如此赤裸裸得暴晒燥热,家里的夏也热,但柔得很。它热一会儿便心疼得送你一些风丝,是那种夹杂着它本身热气的风,总比没有强。而且还时不时来一场瓢泼大雨清除这几十天的燥热和你积攒的坏情绪。

我躺在床上思虑良久,同样生活在一个国家怎么会有差异如此之大的两个不同概念的存在呢?后来我想到了南北方的划分来,其实上初中的地理课我们就学了,什么是南北方的分化依据?

是 秦岭淮河一线 ,它区别分化出南方和北方来,南北方按这条线各归自然得发育生长,在气温气候、降水地形和河流植被上有明显不同,北方的小麦是一年一熟,南方的小麦是一年两熟或三熟。

哈哈,回顾了一下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场景还有些怀恋呢。这条线在课本上是一个类似于概念或公认定论的东西,在现实中也确实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依着这条线在北方耕种罗织,在南方打渔出海。人们依着这条线在北方咸甜宜得,舒适自在,在南方无辣不欢,精致典雅。人们依着这条线在北方极具智慧得建造深蕴山中的窑洞、地窖,在南方神乎其神得构架起白砖黑瓦的徽派建筑。

我一会看看南,一会看看北,都觉甚好。又一想,无论南北,不都是中国吗。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