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墨柒o墨染

“独善其身”真的特别不容易

墨柒o墨染  · 简书  ·  · 2019-06-19 15:49

陈果在《好的孤独》里有一个观念是这样说说的:

“独善其身”绝非“不善”,更不是“恶”,其实它也是“善”,代表了一个人决不妥协的道德原则,是他无可退让的“良心”底线。换言之,“独善其身”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自己是最黑暗、最沉重的阶段依旧在保守和坚持的“良知”。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其中的“穷”类似于“穷途末路”的“穷”,指的是处境的窘迫、人生的失意、长久的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意味着一个人即使在自己生活最没落、最不如意、最艰难困苦的阶段,也至少要洁身自好,绝不因受害而害人,绝不随境遇失落而人格低贱,绝不为生活所迫而危及良知——虽处境无比糟糕、自顾不暇的“我”已无力造福于人,但至少还能问心无愧;虽自问无能于获得“兼济天下”的“助人之乐”,但至少还有“独善其身”的“无亏之安”。

这翻话使我感触良多。是啊,独善其身,非但不能是贬义,相反,它还应该是一个人高尚品德的体现,它应该是褒义的。因为独善其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假如社会给你的都是苦难,你一天到晚吃不饱也穿不暖,试问你会不会去抱怨,估计你都快反社会了吧!假如生活带给你的全是悲伤,你感受不到一丝一毫温暖,试问你还会不会心存爱心,保持自己的良知?估计你就差报复社会了吧!

真正被生活所迫害,被社会所诟陷之后,还能保持一颗三观端正,积极不阿的人,又有多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苏格拉底那样的高尚情操,他在被雅典法院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精神的罪名判处死刑后居然放弃了明明可以活下去的机会,用他的死,给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上了最后一节课。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苏格兰女王的宽容大度,被判死刑临死前的遗言只有一句话:我宽恕你们!

我们都是俗人,做不到以德报怨,有人欺负我们之后,我们会恨会怨,会报复回去。那么如果这个世界上全是欺负我们的人,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觉得这句话倒过来,一样适用,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那些电视里,小说里,总有许许多多与主角对立的反派,难道他们天生就是恶人么?不是的,他们也曾善良过,只是弱小的他们不曾被世界温柔以待,在一次次的失望过后,他们放弃了独善其身,开始把自己的不幸一点点加注在别人身上,这个别人可能是以前欺负过他的人,也可能只是无辜的人。他们就是深处黑暗,最后不得不融入黑暗的一群人。他们只是在绝境中没有守住自己的良知,放弃了独善其身,然后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而那些深处黑暗,却依然向往阳光,还不停给别人带去温柔的人,一般都是主角,还是那种圣母圣父型的主角。所以反派一般都很不喜欢主角,尤其是这种从不为生活妥协的傻白甜们,凭什么我坚持不下去,不得不放弃的东西,你却一直拥有。就想看看到了什么什么的绝境,你是不是还会这么良善?然后反派就开始不停地作死,就想把主角们也拉入黑暗的世界,结果当然是要让他们失望了,要不然这部作品不就三观不正了么。

而现实生活中的一般人,我们既没有主角那样的坚持,也没有反派那样的遭遇,所以我们遇到事,也就嘴上抱怨一下,我们不会像主角那样去多管闲事,也不会像反派一样去报复社会。这个时候“独善其身”对我们来说,似乎轻而易举。但是你仔细阅读俩遍陈果教授的那段话就会发现,这时候的我们并不是真正的“独善其身”,那顶多算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我态度罢了。

没有到最绝望的处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所以,相比于那些电视上经常做慈善的“兼济天下”者,我更敬佩那些身处社会底层,四周全是黑暗,却依然能出淤泥而不染,保守自己的良知和底线的“独善其身”者。

没有体验过绝望的人,是没有资格随意评论别人的,即使这个人是罪犯。每个人做事都是有理由的,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就看到结果而在这大放厥词,本身就是不应该的。你从小衣食无忧,却批判别人不应该为了点吃的就去做小偷,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饿了好多天,再不吃东西就濒临死亡了;你夫妻和睦,却批评别人不该打人,你怎么知道他老婆刚给他戴了顶绿油油的帽子……

独善其身真的很不容易,往往我们遇到的都是“官”逼民反,这里的“官”可以是黑暗的社会,独裁的人群,无奈的生活,窘困的境遇,绝望的人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