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红叶问秋

灵魂在哪里?有为无为在哪里?解脱在哪里?——读《薄伽梵歌》(五)(舍弃有为瑜伽)

红叶问秋  · 简书  ·  · 2019-05-20 08:02

人如何能够完全无为?没有无,便无有。正如硬币的两面,无此即无彼。《薄伽梵歌》第五章是“舍弃有为瑜伽”。译者给出了直译“有为的舍弃”。应该说这章是第四章的延续吧。


薄伽梵认为“有为瑜伽比舍弃更加卓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并不倡导什么也不做的那种无为。但是想要真正理解是很难的。后面他又说“如若无所欲亦无所憎,此舍弃者则被认为十分坚定。”可见,整部诗歌中的有为无为并不矛盾。所谓无为,应指心无迷恋执着;所谓有为,应指立足本业,全力作为。这样,有为瑜伽和舍弃便可以结合起来,等同一事。正如薄伽梵说“愚夫说数论和瑜伽有别,学者与愚夫则迥然不同...把数论和瑜伽视为一体才算是正确的观察。”


对于凡人来说,行为所得无论好坏,都是实实在在的。要抛弃迷恋既艰难又无理由。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凡事不求结果,便会失去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和结果相互凭依。若失去行为准则,世界便也无法维持。我很赞同《摩诃婆罗多》中黑天的说法,他虽为大自在天,却在凡间依据凡间的规则完成事业,而不依赖神力。因为没有规则,世界便不存在。


物质运动必有规则,只有站在灵魂的角度才有真正的无为。“神主未曾造世间诸业...悉皆归于原质运行。”“不使他为非己为,只是安宿九门城。”在这里,薄伽梵继续灵魂与身体脱离的理论。唯有如此,才可以达到皈依即得解脱的目的。对比佛教,应该说不论印度何派,共同点还是很多的。这也许就是文明的印记。


只是诗中没有明说的是“灵魂与身体无法脱离”,正如有为与无为无法分离。于是印度人寄希望于涅槃和来生。对于这不可见的结果,唯有信仰与皈依可以坚持行为。这与中国道家哲学是截然不同的,道家力求今生得道,今生成仙,故今生应有作为。


那天偶然想起仓央嘉措——行过花林不染香,难哉。今生尚难,何寄来生!

阅读原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