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韩涵微语
专注教育、热爱写作。愿倾一己温柔传播教育的本真!以文字沉淀内心,用微语传递力量!我的文章均为原创。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转载请联系,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对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韩涵微语

我能教好孩子,要你老师干什么

韩涵微语  · 简书  ·  · 2018-10-07 18:17
对教育,我们可以无知,但不能无畏。  ——题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无知无畏

下午放学。小学门前。聚满了太多的家长,我也裹挟在其中,不时地踮起脚尖,望向校门口,虽然明明知道下课铃声还没有想。猛然间一个大嗓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现在都什么老师啊,就上次,孩子考得不好,老师竟然还有脸叫家长;我一进去,就直接给了老师一句‘我要是能教好孩子,还要你干什么’……”,旁边家长迫不及待地问,“那接下来呢?”“接下来能怎么样,老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呗…..”那口气颇有些得意。

作为从教十多年的老师,我承认我惊着了:惊于这位家长的洋洋自得,惊于家长对教育的无知无畏,惊于那位老师的尴尬和苦楚,惊于老师对教育的担当和重任。

孰不知,对教育的无知无畏恰恰隐喻着成长的悲哀。因为它不单是家长成长的隐喻,更是孩子未来成长的隐喻;因为它阻断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家校沟通。




二  聚合效应

家长、老师分别承担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犹如生态环境,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好山好水才能滋养孩子的一生;而学校教育则是以集体导向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以发展。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最优化地聚焦在孩子身上,其合力的效果是惊人的。

二年级的凡凡字写的很潦草,潦草到不分方格和横线。老师仔细观察他和同桌相处,发现他常常找不到东西,经常迫不得已借用东西,而且没有归还意识。综合思考下,老师对凡进行了家访,探寻到爷爷对他经常大包小揽,大到代抄作业,小到书角的整理。我终于找到了孩子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缺乏明确的边界意识。经过多次和家长沟通,家校对凡的教育达成一致: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一个月后,凡也能写出整齐有序的作业,和同桌也成为了好朋友。

孩子的成长,无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的成果。而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任督二脉的秘笈恰恰就是良好有效的沟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家校沟通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家校教育的合力状态,正如此,家校沟通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教育的成败



三  沟通宝典

洋洋是班里一个学习平平、安静寡言的孩子。可这周各科老师都反应他上课特别爱动,有时乘老师写板书时还故意发出各种怪声音,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下课问他原因时,他又如雕塑一般安静。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开始留心观察。几天下来,我发现了这些信息:他下课依然很少和同学在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当我问及其他同学为什么不和他玩时,很多同学会说,“我们才不愿意给一个傻子玩呢。”孩子们无心之语却道尽了他的苦楚和动机……

难道他上课的种种变化只是想找回些关注和认可?

当即,我电话联系到父母,得知到以下信息:他前些天得知妈妈怀有宝宝后,问妈妈以后还会喜欢他吗?妈妈开玩笑地说,“谁会喜欢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傻子啊,以后就没人喜欢你了。”自此,他更加安静了,妈妈还以为那句话对他常生了效果。当我谈到孩子近期的变化,妈妈很是自责和不安,我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并约定好如果猜测准确,再进行后续沟通。

回到教室,我摸了摸他的头,笑着对他说,“你安静的样子真帅!老师可以抱抱你吗?”只见他的眼泪在眼里转了又转,但拳头依然握得紧紧的。我顺势把他抱在怀里,他紧握的拳头慢慢松开,哇哇地哭了起来……

接下来的是我和父母多次沟通,不断调整孩子的教育方案:在家里,妈妈多给他进行沟通,肯定他的好的表现,并引导他对未来的弟弟或妹妹进行情感对话,学会爱和给予;在学校,我尝试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表现,并和其他同学多交流…...

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爱笑,越来越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谁能说这种状态不是优秀?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探求家校沟通的规律,我姑且成为沟通宝典。

01  优化沟通三内容

当前许多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甚至把成绩当做沟通的唯一内容。殊不知,成绩只是一个结果,而成绩背后的目标、态度、规划力、执行力、习惯、努力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优化沟通内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才能定制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方案。我们重点专注沟通三点:

一是孩子的思想品德。“人才”两个字道出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常言说得好,要成才就先成人。孩子的思想品德会外化为各种行为表现,通过表现我们能反观一个孩子的德行,当孩子思想状态不佳或出现偏差时,正是教育大显身手之际,让孩子在正常轨道上试错成长,我相信,所有的试错都是偶然中的必然,也都必将在偶然中在成长为必然。

二是孩子的行为表现。任何行为表现都是孩子内心的一种外显和选择。有心的家长和老师,通过反观孩子的行为表现,探究其背后的动机和成因,很容易找到教育的契机。

三是孩子的学习状态。无疑,作为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即便是成年人,终身学习也是成长成才的必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它的培养离不开孩子的学校课堂、家庭作业,离不开孩子的预习、听讲、复习和检测环节,离不开孩子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那些也必将是良好有效沟通的重点。


02  改变沟通两观念

一是家校平等观。这是良好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不忘沟通的初心——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都应该心怀对教育的敬畏和彼此的尊重,都应该四目相向,目标一致,而非四目相对。当家长和老师四目朝向同一目标,我们才能在沟通中达成一致,才是最有温度的教育。

二是成长型思维观。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心向成长,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为我所用的一种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和老师不固守自己的认知,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理性思考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03  遵循沟通三原则

一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共情和共理相结合。无论孩子成长中遇到什么问题,真正关心孩子的必然会开诚布公地把问题拿出来进行探讨,在共情中理解,在共理中换位思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二是把握沟通节点,将应急和长效相结合。沟通节点的精准把握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沟通效果。这就好像学习京剧唱腔,要掌握“字、气、劲、味”,即咬字清晰、运气自如、抑扬顿挫、腔味十足,哪一过程不需要节点的把握啊。

三是对事不对人,将具体问题和成长定性相分开。良好有效的沟通,一定是依托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点展开分析、探讨和交流的,在充分地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再现教育智慧的火花。成长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而成长却有着8400种甚至上万种可能,所以我们不必给孩子进行贴标签式地定性。

标签教育无疑是成长的噩梦和杀手,它扼杀了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如果家校沟通中家长老师能相互交流反思,就会避免教育中的很多失误……



结束语: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家校沟通哪有什么宝典。如果有,也不过是多一点敬畏,多一点感恩,多一点责任,多一点坦诚,多一点尊重,如此而已。

让我们在敬畏中沟通,将家长浓浓的关爱和老师满满的智慧层林尽染,给孩子最有温度的教育。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