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川网
山川网,从这里读懂中国城市 微信公号:Chlvxing 主编微信:9350356565
今天看啥  ›  专栏  ›  山川网

东南西北均不靠的安徽,究竟算是长三角还是中四角?

山川网  · 简书  ·  · 2018-01-25 12:21

山川网:开始本文之前,小川先来为大家普及两个概念: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中四角(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 21.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中四角(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大城市为中心的超特大城市群组合 ,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占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根据2015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城市有,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鄂州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株洲市、湘潭市、娄底市、郴州市、衡阳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抚州市、吉安市。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池州市、铜陵市、黄山市 4省40座地级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群。

看完了上面官方对于长三角和中四角的定义,大家应该发现三个问题。其一是以上无论哪个概念,都只有皖南城市(长江以南地区,包括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6市),没有皖北城市(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市);其二是作为省会的合肥,皖北皖南哪边都不属于,颇为谜之尴尬;其三是为什么皖南区域,一会儿属于长三角,一会儿又属于中四角。

首先说说安徽的省内区域划分,虽然相比颇具盛名的“大内斗省”江苏,安徽的内斗并没有那么声名在外。但是安徽在地理上其实和江苏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被两条重要河流东西向穿省而过的。一是长江,二是淮河。而这两条河,在不同的参考标准中,均为中国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古人不同今人的交通基建能力,有俗语称隔河不下雨,十里不同风。就是形容天然的山川隔阂,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所以在江苏内,自然而然就被长江和淮河分割成三个区域,长江以南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被称为苏南地区;淮河以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被称为苏北地区;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扬州、泰州、南通被称为苏中区域。

参考此标准,我们再来看看安徽的情况:长江以南的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池州、黄山、宣城可以称为皖南地区;淮河以北的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可以称为皖北地区;至于剩下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合肥、六安、滁州、巢湖,则可以勉强算入皖中区域。

和江苏苏南区域由于历史、交通、地理等多方面优势导致经济情况明显优于苏北区域一样,安徽的皖南区域城市明显在文化与风俗上也与皖北区域存在较大差异。皖南经济情况虽然无法与苏南相提并论,但是在安徽省内,同样处于“鄙视链”的上游。

也就是说,哪怕是在安徽省内,同样存在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行政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各城市各成一派,彼此不完全兼容的情况。而这种情况,自然也深刻影响了安徽无论在长三角还是中四角的倾向中的割裂状态。

其次,借本次谈到安徽省,小川想和大家深入聊一聊,中国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地理位置上哪些省份优势明显,那些城市劣势明显。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0%以上的人口。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纵观中国千余年历史,结合中国客观地理情况,再弄懂了胡焕庸线的理论。我想你应该就能明白,时间即使再往后推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依旧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种差异,一来由距离海洋的远近决定,二来由地形地貌决定,三来和中华民族的诞生和繁衍相关。

如果我们单纯从地理角度思考,胡焕庸线以东的区域要明显优于以西的区域。但是同样位于胡焕庸以东区域的省份,其实仍旧存在不同程度的地理优劣。地理位置最优的,自然就是众所周知的东部沿海区域,从北到南有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市,目前这些区域领先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是最有力的体现。

而地理位置劣势最明显的省份有哪些呢?小川个人认为,是安徽、江西、山西、贵州四省。劣势点在哪里呢?东南西北四不靠。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安徽和江苏,江西与福建,贵州与重庆,山西与河北虽然都大面积接壤,但是前者经济情况明显落后于后者。

如果我们唯“近海”论经济的话,显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安徽、江西不仅仅弱于沿海的江苏、浙江,就是和中部的和河南、湖北、湖南比起来,依旧显得存在感不足。这就近似是,沿海的东部经济线,中部的京广经济线,西部的成渝经济线三条线线与线之间,形成了中国经济过渡式的“空洞区”一样。

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


加入安徽后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


我们再来看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入安徽和不加入安徽的两种情况。

如果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三角的情况:三城两两之间的直线距离都在300公里以内,参考中国高铁的平均时速,如果高铁网络发展成熟,区域核心城市之间可以算作是“一小时都市圈”。

如果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四角的情况:合肥到长沙之间的距离近600公里,且按照中国铁路网的建设法则,一定会在武汉进行中转继续向长沙行进。600公里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距离,高铁速度上优势开始打折,航空效率上又明显欠缺。

按照官方数据显示,“中四角”占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之后,排居第五位。我们且不说如此“庞大”的城市圈是否有实行上的可能性,我们就算认同这样的城市圈可以完成,这样的经济总体量也实在是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面积翻倍,经济却差强人意。彼此掣肘,各自为阵,争夺资源,将成为这一区划方式的潜在隐患。

长三角城市圈示意图


扩大版图后的长三角城市圈示意图


而事实上,哪怕是时间推进到了当下的2018年,如果我们综合考虑经济和交通各方面主要因素后,长三角区域真正实现了区域内经济强关联的区域,依旧是最早规划的16座城市,即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嘉兴、绍兴、湖州、宁波、台州、舟山。

而按照目前的高铁建设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苏北和浙南全面融入长三角,起码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苏北多条高铁在建中)。最重要的是,依照上海目前的经济体量,未来所能够在长三角中扮演的带动者身份将进一步弱化。苏北和浙南广大区域的经济辐射与发展,需要各自省份的经济强市自身进行拉动,比如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

而比江浙都更远离上海的安徽,显然想要走靠上海拉动经济这条路并不现实。更重要的是,目前安徽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合肥,放至在长三角当中只能算作是三线城市的水平,自身的发展还处于城市的较初级阶段,以基础建设为主要发展动力。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同台竞技的时间段,还远未来临。

来源丨涌金楼


但是归根结底,为什么现在是安徽在长三角和中四角之间游移,而不是长三角和中四角两者之间争抢安徽呢?上图的这份1978-2016江浙沪皖四省的经济发展趋势图,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1978年时,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经济情况十分接近,而且安徽在三省之中甚至还保有一定的优势。

而到了2016年,江苏、浙江都完成了经济的几何倍数增长,与上海的差距不断缩短,最终有资格与上海并列江浙沪或者长三角。但是这一年的安徽,相比1978年,增长幅度却极为有限,不但没能像江浙两省一样成功拉近与上海的差距,反而又被江浙两省也拉开的距离。在经济实力决定话语权的当下中国经济格局下,安徽自然颇为劣势。

也就是说,不管中国哪一个城市群,其实都是区域内各城市本身经济水平相近,产业上互补,最终在竞争中不断媾和的结果。这和古代的军事战争相似,只有双方实力相近,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才更容易和谈。如果双方实力悬殊,一方直接兵临城下另一方,那最终结下的一定是不平等条约。通过行政手段将某一区域强拉入另一区域,然后被动等待“先富带动后富”,成功几率着实不高。关于这点,坊间流传的“京津冀,只有京津没有冀”,就是典型的代表。

当我们打开知乎和贴吧,搜索安徽之于长三角的相关信息时,我们看到的答案中戾气极重。这种戾气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自身的经济水平短板明显,所以内心世界对于此类信息的敏感度极高,甚至成为一种伤疤,旁人只要一提,立马就有强烈反弹。从心理学上,这就是典型的弱者心理。

安徽的未来发展,或许可以从四川、从湖北身上吸取到一些经验,曾经的两省,同样在国内的存在感较低,但是得益于近些年来成都、武汉的经济迅速崛起,人们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两省。而合肥几年的表现,只能说并不能让人满意。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还因为炒房事件被当作负面城市典型上了热搜。

安徽人有两点必须要做到,第一是继续走出去,而且不能仅仅到就近的江浙沪,更应多到北京、深圳去学习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技术驱动型的发展思维。第二是把戾气和脆弱收起来,落后就要承认,错误就要反省。打死不认错,抵死不承认过去这些年在经济发展上的不成功,只会导致在错误中摸黑的时间更久。

而动辄高喊安徽已经被划入长三角的口号,在孱弱的经济体量、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面前,只会导致生活成本优势的迅速丧失。成都和武汉近些年的房价和物价快速上涨背后,是成都近一千六百万人口和武汉近一千一百万人口基数,和仍在不断人口流入的客观情况。而合肥的七百多万人口,正是应该想方设法大量吸引人口的时刻。

而合肥能够吸引的人口来源,最现实的方向是省内的乡村和小城市,而不是盯着从长三角江浙沪中吸引到人口流入,短时间内这显然并不现实。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