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漆水河畔3

11.3日“名师+语文教学”评课纪实

漆水河畔3  · 简书  ·  · 2020-11-03 20:09

我认为一节课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如果连学情都不清楚,那我们的用心的教学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

2.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什么说这个了,因为我发现这次活动中,有的老师所选的课型已经上过,那么我们老师就要转变思路,重新设计,不能按新课上,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学生才会眼前一亮。)

3.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时就要启动我们的评价机制,就一节课来说,我们课上可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课后可以作业评价,教师互评。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教师互评)  以上三点简单来说,就是上一节课前,尤其是公开课,一定要做到:

1.心中有文本。老师文本概念一定要清楚,讲诗就是讲诗,讲词就是讲词,不能讲诗词的课堂,反复的说“读文章”,不严谨。如果是讲诗那就要重“赏析”,文言文则要重“翻译”落实字、词、句,讲小说就要抓住三要素和主题来讲。

2.眼中有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一节课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我们教学目标落实的关注,适时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面对所有课堂生成性的东西,进行评价,展示我们教师的课堂智慧。

3.手中有方法。同样的一节课有的老师就讲的活色生香,那是他们在课下想了方法,既考虑教材,又考虑学生,还要注重方法。今天我所听的四节课,都不同程度的注意到了以上几点,但程度有差别。

刘青老师的课:

1.课前准备充分,准备了礼物,创设了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对新老师不再陌生,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轻松起来了,可谓用心。

2.导课设计精巧,有“天”与“街”的联想展开,紧扣文本,学生也有话可说,可谓精心。

3.循循善诱,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引导诵读,披文入情,充分体现了语文是“读”的学科,可谓耐心。

4.课堂氛围融洽,始终微笑,可谓温馨。师生共读、共学、共悟,可谓齐心。

5.及时捕捉前一节课马老师上课的细节(试卷上的红叉,织成了网)为我所用,可谓留心。(语文是时时有语文,处处皆语文,留心方能汇成“大语文”)

7.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在创造的过程,刘老师也说了课堂上学生的有些回答让自己出乎意料,不管是否言之成理,刘老师一节都比较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知欲,可谓关心(真心、诚心)。

一堂如此“居心”的课,自然是内容饱满,学生收获多多。

不足:对学生生成性答案的评价太宽泛,比如说你说学生读的好与不好,到底是语气有问题还是语调、重音、情感不到位都要明确的指出,这样学生才会采取老师的指导性意见去尝试,才会越读越好。内容还是有些多。

申娟茹老师的课:

1.建议文言文的诵读要重视,适当的加以听读,学生有误要订正。如:氛围、差、即学生诵读都出现错误老师没有及时纠正,将错误置之不理,学生会认为是这样。

2.知识不能浮于表面,文言知识要明确,倒装句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只是说是倒装,但更应该说明是什么类型的倒装,为什么要倒装,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宾语前置)

3.文言文重在“言”所以落实文言知识应该是重点,课堂内容拓展比较好,但不宜过多,学生记忆比较深,运用频率比较高还是文言字词、句式。

和海波老师的课:

1.语言温和,语速适中。

2.课堂气氛不活跃,异校讲课,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想办法。

3.赏析语句到底该怎么赏?我认为“赏”的是句子,“析”的是方法。学以致用,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同时赏析语句要分清楚句子的类型,是写人句还是写景句,写人句怎么“赏”怎么“析”;写景句怎么“赏”怎么析,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赏析句子找典型的就可以,切忌贪多。语文课堂教学不宜贪多求快,面面俱到,一节课看似涉及很多,每个点都讲,每个都不深入,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这样的课堂过多的是为了环节而环节,成了环节“展示”课,一节课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累,真正落实到学生手里的东西反而少。公开课尤其要注重“小切入,深剖析”达成“一课一得”的目标。

刘凯的老师:  是我听的第一节课,印象比较深刻:

1.设计精巧,环节完整“春之所望”“春之所感”“春之所思”“春之所忧”环节简约却不简单,而是由“基础”到“能力”;由“知识”到“素养”的一个提升。

2.“读”的充分,老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关键语句的节奏读、情感读都比较到位,真正的体现了语文是“读”的学科这一特点,“披文入情”“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常用之法。(读了才可能懂,不是懂了才读)

3.“坐着不动,永远是观众”课堂教学更应如此,引导学生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想法、观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还课堂给学生,刘老师这一点做的很好,值得我学习。

4.适时出示写作背景,联系作者生平际遇,“知人论世”。这些的渗透可以说没有一点“生硬”的感觉,也和教师的讲解相得益彰。可以说摒弃了常规的教学模式“走进作者”“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5.一节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及高中生,所以老师的适时归纳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刘老师在课堂小结的非常及时,赏析诗歌的方法总计到位:抓关键字(意象看名词,情感看形容词),结合背景,知人论世,真正的做到了“授之以渔”。

缺点:有点拖堂,可能是没有听到铃声,我们要知道,铃声是命令,公开课尤其注重(可能会成为时间把握方面的一个瑕疵)。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