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胡俊0320

《认知天性》概念整理

胡俊0320  · 简书  ·  · 2019-07-26 23:54

今天先整理下概念和原理,后期输出读书笔记。

底层理念: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机,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关于学习的共识:

首先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

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记忆,终身不怠。

再次,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


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

如果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那么为什么学生们还愿意用这种方法呢?

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一直在接受糟糕的学习建议,不过还有一个前面提到过的原因,导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这种学复习方法,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就会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

掌握某节课或是课本中的章节,和掌握这些内容背后的道理并不是同一件事。

自认为掌握了所学,是元认知欠佳的一个例子。所谓元认知,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了知识分析综合以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高级技能就都成了无源之水。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和新技能是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保持长久记忆的有力武器。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be作探视症,吃的不少,但没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

间隔练习是知识存储的更牢固。参加练习两样或更多的内容,同样也提供了一种间隔,餐餐内容练习有助于发展,人们便是不同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人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编码、巩固、检索。

最开始是对短期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这次信息还没有被巩固成长期记忆中监视的知识表征,巩固会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他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检索会更新所学的东西,并让你做到学以致用。

阶段性的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连接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落实没有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重新巩固记忆

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打造心智模型

下足了功夫练习,就会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连续的运动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或知识结构。和习惯一样,心智模型可以被调整,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举一反三

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期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

构建概念学习

学习迁移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

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并不是学习中的所有困难都是合意困难,比如测验时产生的焦虑感。这些研究还着重此处,非常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学新东西时不仅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也是有益处的。

迷茫意味着要再想清楚如何实施计划前就行动,要在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之前就行动,对于我来说知道自己会卷入什么困境,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就是把一切了解清楚之后便会有巨大的心理负担,永远无法着手去做这件事。

发明了合意困难这个词的,比约克夫妇写道,困难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能触发编码和检索过程,从而支持学习、理解以及记忆。然而如果学习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或技能来顺利处理困难,他们就会变成不合意的。

想要让困难是合意的,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凭直觉说那些无法强化所需技能的困难,或是支持你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学以致用的挑战,都是不合意的。


有几个因素导致我们在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就面临劣势。

其一是在不胜任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认为没有理由调整自己的判断。

其二是,身为人类,我们很容易被错觉和认知偏见所误导,盲从于那些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环境而自行编制的故事,自以为是。

机制一的错觉可以迅速瓦解人们在训练中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专业经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套训练有素的机制,二也就是有意识的分析与推理,让人们别忘记时刻关注飞行仪表盘。

令人困惑的悖论,从本质上说我们的记忆是可以更改的,这不仅会干扰我们的感知,而且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即便是你最珍贵的记忆,也不能代表事情发生时就是那个样子。

只是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室,我们会倾向于错过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从众记忆或者是记忆社会传染,一个人的错误可以感染其他人的记忆。

我们会发现人类倾向于假定其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这个过程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

由于掌握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会倾向于把做事的步骤集合在一起来解决各种问题,本书前几章里一个比喻可以用在这里,你可以把这些步骤想象成头脑中的手机应用软件,我们称之为心智模型。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佐认为,对某事了解的越多,把他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当你在某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的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

言论之错误,是对他知道的东西和他学生知道的东西之间匹配程度的误判。

我们必须培养一种能力,弄明白心智模型在什么时候不实用,什么情况看似熟悉但实则并不相同,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出新的安排。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

人人都有一整套令人叹服的感知与认知能力,他们同时也是我们失败的根源。

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做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时机了。

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有时候最管用的反馈是你在实地操作时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能从这种错误中幸存下来,而且能够接受其中的经验教训。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