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董克平日记

#开始记日记#469 两顿饭,不同的思考

董克平日记  · 简书  ·  · 2018-05-08 00:46

回到家里已经十点多了,换衣服洗澡后,泡上一杯茶坐下歇息,脑子里还在想着刚刚吃完的那顿饭。

携程美食林的周周带着她的团队来北京,邀请我和几个美食林的评委吃饭,顺便试试四季酒店采逸轩的新菜单。吃饭前,他们委托我把评委证书颁发给各位评委,大家都是老熟人了,玩笑间几个人像模像样的照了相,算是完成了这个程序。

左起:小宽、灵心小榭、大菜、我、蔻蔻、小米。好像应该还有洪胖子,可惜他保命要紧不能吃好吃的,所以今天没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专注旅游目的地的美食,携程美食林还是值得信赖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为了迎接米其林北京榜单的发布,采逸轩最近推出了新菜单,菜单以粤菜为主,选择高档食材和应季食材做了一套高大上的菜。据说这是因为米其林暗探员比较喜欢粤菜,为了适合他们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做了这张菜单,希冀以此进入米其林小红书。今晚试的这些菜,味道还好,但是对比香港、澳门、上海的那些米其林餐厅的出品,还有不小的差距。也许是菜单刚刚推出,厨师还需要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就个人喜欢来说,我更偏爱以前的那张菜单,味道好,型制也好。今天的出品有些硬伤,如果真是米其林探子来吃,基本上没有希望了。把菜做好吃,呈现有美感,是一个高级餐厅本工,为追求某种名誉而改菜单,在我看来是削足适履,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被米其林加持固然是件美妙的事情,真正被消费者认可应该比探子的打分更重要一些吧?

脆烧三层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柚子蜜烧鳝

图片发自简书App

龙带玉梨香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黑蒜大千爆龙虾球

图片发自简书App

羊肚菌尖椒百合爆和牛粒

图片发自简书App

点心:奶黄枫叶酥和枸杞桂花冻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微博上有人@我,点进去知道中国烹饪的专栏发出来了。这篇专栏正好与今天中午吃饭时聊天的一个题目有关。我在转发这条微博时写了一段话:今天和北大创业营的一些朋友聊天,朋友说到他们请来的外国专家讲课时,有一个观点他们觉得很对。专家说,美味时可以分解的,分解越精确,还原出来的味道就越接近原本的设计。从西餐烹饪讲,这个观点比较容易理解,到了中餐,需要转几个弯才能明白,真正做到则是异常艰难。这篇专栏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想法,不揣浅陋,转到这里请方家指教。[作揖]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ExNjU1Ng==&mid=2650668392&idx=2&sn=8d543d09cfa15d99cafdeb9a1da40c04&from=1084393010&wm=3333_2001&weiboauthoruid=2798564303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中午吃饭时,餐厅的运营总监说他要求厨师每周都要推出新菜。我不赞同这个做法,餐厅厨师团队平均年龄不大,大致没有超过三十岁,这个年纪有闯劲,也有学习精神,但是每周都有新菜对于他们来讲还是太难了。即使是一个老厨师,也难以完成这样的要求。如果说新菜只是餐厅菜单上没有的菜,那么不管是否适合这个餐厅的定位,随便抄来就是了。但即便是这样,一周的时间,厨师能把这道菜做到炉火纯青吗?在我看来很难。有天才的厨师可以完成,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厨师不具备这样的天才,能达到聪明勤奋就已经很不错了。同时,新菜的推出需要良好的基本功,需要广博的见识和良好的悟性,才能实行好拿来主义的要求。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深厚的传统菜基础,怎么可能研制出有生命力的新菜呢?创新时水到渠成的自觉追求,万不可为创新而创新。前些年改造中国菜很是流行,融合菜大行其道,可是现在还剩多少了呢?自身有料,融合改造以我为中心,融合创新中看的到传统的影子,这种融合是可以长久并有可能走出新路;自身功力尚浅,融合只是追着别人走,为融合而融合,这样的创新融合是难以长久的。大董的长盛不衰是前者的例证,而后者的例子,多半已被人们遗忘在餐饮大潮的沙滩上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