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房作者_097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房作者_0970

文庙旧书市场_作者:邵明

房作者_0970  · 简书  ·  · 2019-03-27 01:29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海文庙旧书市场

上海文庙位于市中心老西门东侧,是上海市区唯一的孔庙,也曾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上海文庙始建于元朝(1294年),几经迁移后落于现址,如今看到的文庙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所建,这里既有大气的明清风格建筑,又有环境清幽的江南园林风貌,还能看到奇石、根雕展和茶壶展,以及上海古代文人碑刻展示。

文庙庙第为三进式院落,一进分上下两院,二进为棂星门,院子两端有奎文阁和尊经阁,三进是大成门、大层殿和两座钟鼓楼构成的四合院。大成殿前左右有东西庑殿,与大成门及围墙组成一封闭院落,两座殿内有明清楹联壁碑展。大成殿前还有孔子雕像和大成钟,每年高考前都有不少学子来这里许愿撞钟,并在殿前的树上系上红丝带以求好运。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殿内展有上海书法家刘小晴以楷书写的《论语》全文16400余字,被刻在52块青石板上,镶嵌于大成殿内壁四周,刻工相当精细。往东走来到尊经阁,它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上海最早的官方图书馆,阁前有灵璧石,形似麒麟。尊经阁南面坐落的明伦堂曾是儒生讲学之所,里面可以看到排放整齐的学案。在堂前放置着一尊青铜方鼎,鼎上铭刻着“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文庙的东首有一座高三层的魁星阁,建于1855年,是学宫的主要建筑。魁星阁是上海市区少见的楼阁古迹,飞檐、攒尖顶的外观很有历史感,据说以前登临此阁可以俯瞰上海老城厢的全貌。阁前有一方池塘,这里草木葱郁,好似一座袖珍的园林,而池塘中立着的“龙吟虎啸”灵璧石非常形象。

    上海文庙旧书市场始建于1993年,1993年之前的几年间文庙旧书集市一年办四次(春节、元宵节、暑假、国庆节),每次开四、五天。1993年后改为每周日开放。书市早晨七点半开幕,据说过去夜半时分附近街道就有人摆地摊,也就是所谓的鬼市,可惜我没有亲眼看到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听说:除了七点半的书市外,在“上海文庙”四字牌坊正对面的方斜支路上,其实还有一个短暂的小市场,他就是传说中的“鬼市”。

由于天色未开,淘书客们只能借着路灯微弱的光,或是打着手机电筒,更有甚者还会在头顶矿工照明灯。凌晨出现、天亮消失、灯光下泛白的脸,这些因素就是“鬼市”的由来。

半夜两三点摆摊,上午七点左右消失。看似充足的时间,摊位却没那么充足。很多摊主两点就来找地盘,因为一旦来晚了,就根本没有给你摆摊的地方。

为了能淘到好书,淘书客们自然不轻松,他们各个卯足了劲,不仅要经验丰富,一眼识别出好书、有价值的书,还必须有比抢特价商品的大妈还快的速度、还稳的脚。

当书商“哗啦”把书倒在地上时,淘书客要一边抵住后方涌动的攻势,捍卫自己的一角,一边从书堆认出自己要的那本,并以半秒地速度把它从书堆中抓出拿在自己的手里,做到了真正的眼疾手快。这就是鬼市的乐趣所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现在文庙旧书市场位于文庙的左侧,即大成殿前的两侧,及大成门到棂星门的空地上,上世纪九十年代鼎盛时期文庙有将近百个旧书摊位,所售有线装书、民国书刊、老照片、旧地图、连环画等等,近年以来因互联网的发展书市有所衰落,仅剩了几十个旧书摊位,且一大半出售新连环画和二手书。几年前固定书摊已搬到闸北大宁去了,现在只有星期六、星期天二天开放营业,并象征性的收取一元钱门票。   

      文庙地处老城厢,浓浓的海派风味,吸引着南来北往的爱书人,也是我们草根书迷“淘书圣地”所在,穿行于陋巷简屋之间,淘淘旧书,肚子饿了可以吃碗馄饨,甚有趣味。至于有人在文庙旧书市场淘到明刻本、全套《黄帝内经》、周作人译作《红伶佚史》、民国郑逸梅旧藏信笺、文革中的各种文件和名人的字画手稿等,相信不是传说,也足以见得文庙旧书市场在爱书人中的影响力。我在这里也淘到不少有关上海房地产发展的书藉和资料,为我写成《房老虎》一书帮了大忙。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上海的文庙,一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它不能与城隍庙和龙华寺相提并论,上海人信佛教和道教的比较多,玉佛寺香火最旺。这大概与“五四”和“文革”批孔老二有关。我去文庙到不是祭拜孔子,而是冲着旧书和寻找历史记忆去的。搞笑的是,今天到处都在办孔子学院,而文庙书摊上还能买到批林批孔的杂志、书刊和有关文件。历史在这里得到了见证,但千万不要重演。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