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傅先生的见闻

付先生读《论语》【0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019-10-29

傅先生的见闻  · 简书  ·  · 2019-10-30 00:07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付先生曰:

这句话十分生动形象。子路听到什么道理,马上就去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其实,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应该会切身体会到这样的一种状态,特别是在我们学生时代。

学习在于知行合一。在《传习录.徐爱录》中,阳明先生这样是这样阐述知行合一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为什么古人会将知行单独开来讲呢?王阳明是这样说的: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阳明先生的话较为口语化,这里不做过多的转译。回到《论语.公冶长篇》中,子路其实就是明白知行需紧密结合,才会感受到如果前者学的没有弄懂,又学习新的,必然是学了也没时间吸收内化的。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付先生曰:

按照谥法解:

  1. 经纬天地曰文
  2. 道德博闻曰文
  3. 学勤好问曰文
  4. 慈惠爱民曰文
  5. 愍民惠礼曰文
  6. 锡民爵位曰文

由此可见,谥号为“文”,全是赞美之词。那么,孔文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如此谥号?

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聪明好学而又谦虚,事卫灵公、卫出公。死后,卫君赐予谥号为“文”。但是子贡却觉得孔圉人品不行,配不得这样一个谥号。

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怒,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子贡定是觉得如此剽悍之人,谥号以“文”称之,怕是名不副实。但是,孔子认为这样的谥号是恰当的。为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般就聪明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都倾向于偷懒,不够勤奋。但是孔圉却是一个既聪明又肯下功夫,敏而好学的人。而这也恰恰对应了谥法中的一条“学勤好问”一条。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