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无尤堂主孙鸿伟
孙鸿伟,“太极智慧”传播第一人,太极内功/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无尤堂主孙鸿伟

【修行入门】寻得具德上师的必要性、意义和甄别标准

无尤堂主孙鸿伟  · 简书  ·  · 2021-03-26 15:23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如何亲近、承事“具德上师”,这一节我们详细谈谈具德上师的标准和追随具德上师修习的意义所在。

一、找到一位具德上师的必要性

正式的修行,我们必须要先寻找一个老师,不然我们不知道怎么修。

(一)具德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指路明灯

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俗语,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这讲的是世间法,而出世间法更需要有好的老师,即有“明师”指导、领路,这里的好老师、明师,落实到具体标准衡量,就是所谓“具德”上师。

这个时候我们所选择的老师是否具德,是否是明师,是否有真的修证,是否有足够的因材施教的教授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选择到好老师,则可以指导带领我们上修行正路、净化灵魂之路、觉悟之路、圆满光明之路;若是择师不当,则可能有被误导入旁路、弯路、邪路甚至南辕北辙之路。所以择师,显然是要谨慎又谨慎,是至关重要的事!非常值得花点时间,下点工夫搞搞清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二)没有具德上师指导而盲目修行的过患

1.没有人能靠侥幸(碰运气)修行成功

想学修佛陀的觉醒智慧之道,自己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尽管自己偶尔会看看一些经论,或者是跑跑道场,东听听、西看看,结果呢东抓一把,西揪一块,终究不能形成圆融一体的见解,往往越学越困惑。就好比你收集很多各色宝石、珍珠、金属块、玻璃球……你也不可能穿成一串完美的项链,究其原因,有三:

(1)一是这些杂乱杂乱无章的东西本就形不成一个系统的圆融自洽体系;

(2)二是你无法打出贯通它们的孔洞;

(3)三是你压根没有一条贯穿他们的丝线。

上述三点,用于解释盲修瞎练到处碰运气的“机会主义”修行者,他们之所以注定不能成就的原因,也是再贴切不过的。

2.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是“高估自己”

(1)要认清自己:自己是可以顿悟成就的大根利器,还是需要上师的加持引导方可成就?

除非你有宿世修行的大根性(大善根慧根),是仅依靠自力就可以顿悟直见真心本性的大根利器,无论什么经论,一经听闻便能当下契入,然后不管是小乘、大乘、还是金刚乘的见地,你看了之后,都可以在心灵里圆融无碍的呈现其究竟义理,不会产生任何的矛盾冲突,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不依靠上师指导就也算没有问题,因为到最后你也可以把它整理出一个很圆满的次第出来,也可以以明心见性的圆满觉悟者的高度,见证八万四千法门的一致性,即:“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机缘不同,故需要不同方便法门接引,最终皆可究竟圆满觉悟。若能果真如此,那全是宿世善根慧根深厚的因缘,就是亿万人中,也未必有一两个如此大根利器者。(佛陀有上师,孔子有上师,老子有没有,史料无法证实)

可是,倘若没有这样的天赋能力(善根慧根)又高估自己的话,认为自己是可以“依靠自己就顿悟成就”的天才,恐怕就要白白浪费此生了,难逃“竹篮打水一场空”结局了,这一切看似宿命安排,实则自造因果了。

(2)没有蓝图盖不成摩天大楼

相比上述提到情形而言,一个初学者一定要依止一位善知识,然后按次第的来修习,有导师引路,这样才不会盲修瞎练。自己盲修瞎练,就好比想建一座摩天大楼,却没有已经设计好的建筑蓝图,更没有能够读懂蓝图的总工程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你挖再深的地基,运来再多的钢筋水泥沙石木料等建材,找来再多工人和建筑机械………恐怕也是盖不成高楼大厦的,因为这么庞大的工程,毕竟不是搭建一个简易鸡窝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一个为了自度度人,而以获得究竟圆满觉悟为目标的修行者,到处碰运气的心理(侥幸),去东边这个道场学点东西,再去西边找某个老师听听人家开示……往往是冗杂混乱而听不出个头绪,或者似是而非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还有就是互相冲突矛盾重重不能自己解除,就算真的听的头头是道,但还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抓不到佛陀教证法的主旨,弄不明白什么是修行的根本,结果在修行上进步得非常的缓慢,耽误很时间,原地打转不能进步,这还算好的,走上旁门左道甚至歪门邪道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就好比,你想让一个婴儿快些长大,就把他一个人扔在各种食物堆积混杂的房间里,而且这些食物大多没有权威的质检合格和安全认证,你还让他靠自己去选择东西吃,真这样做,我看他不仅不能快速生长,反而吃坏肚子食物中毒的可能性极大。

二、在我们的修行之路上,具德上师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帮助?

作为一个修行者,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修行的路上遇到瓶颈,不知如何怎么突破;当你不能进步,又茫然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不知所措的时候;当你以为问题的关键是这里,但其实你恰恰是忽略了问题的关键的时候………如果你已经依止了一位具德的上师,一切就会大有不同了。具德上师会引导你独立思考并找到答案——现在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如何标本兼治解决问题,如何得当的应对问题中轻重缓急各种情况,为什么问题关键是在这里,这样去解决问题可能会有什么后患,你下一步应该怎么修……如果都没有人指导的话,不仅进展会非常的缓慢,可能很久都不能突破,更可能一辈子走不出修行历程中的沼泽地,一辈子翻过过那座横亘在修行之路上的高山般的障碍,明白人看着实在可惜,而自己不仅不能自知,还自鸣得意,自以为自己境界有多高,修行成就有多么大呢。这么看,有没有具德上师指导,信不信具德上师教导,这是多么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自作聪明者忽略的修行“大事”!

总之,不要说什么今生速成了,就是想不辜负此生此身,还修出点成就的话,恐怕也是大有必要去依止一位具德上师,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还可以减少很多试错成本,更可以避免许多陷阱。

三、如何找到一位有缘的具德上师

(一)被具德上师摄受的殊胜因缘

但能找得到一位具德上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四个必要条件

(1)首先,你要内心有明确而诚挚的对具德上师的希求;

(2)其次,你要修来遇到这样的上师的缘分;

(3)第三,一旦遇到了具德上师,你要能慧眼识珠;

(4)第四,具德上师和你能够有缘相应,能够得到摄受,你也可以领受上师的教授。

你看看,这得需要有多大的善根慧根、福德和怎样的因缘具足呀!

2. 闻思修慧:恭敬听闻,如理思维,认真修证,必能成就

一旦善根慧根、福德具足,并有善因缘得遇如此具德上师且有幸被其允纳门下,无论顿根还是渐根,都可以得到具德上师因材施教的开示指导,自然就可以和上师很好的相应,恭敬谦卑的认真听闻,可以听清听得懂上师在说什么,牢牢记住,回去又好好如理正思维,再好好实修,这是要有多大的福德和善因缘呀。对于修习者,若是这三个条件都具足的话,这一世一定可以成就的,这一点是可以确信勿疑的。

(二)修行者不能成就的原因

不能够成就的原因很多,但是大概都不出这三个原因,即根性不够、福德不足和因缘不具备:

1.根性(善根慧根)不够:

所谓善根慧根,就是指一个人在具德上师开示引导下能够产生出慈悲和智慧的先天禀赋。有的人过去世种的善根不够,所以他这一世不容易修出慈悲。慧根不够,则这一世不容易修得智慧。对于上师开示指导,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有的没有听懂还自以为懂了,这就是修行的大障碍,往往是由于善根慧根缺乏的原因。当然还有的人生下来就耳根眼根功能缺陷。这都是跟他的天赋根性有关系,天是公平公正的,圣人老子说“天道无私常予善人”,天赋根性就是一出生就带来的嘛,就是一个人过去生种的善因缘累积到今生而显现出来的善业净业的果报。如果善根种得很多很深厚的话,在这一世,一听到具德上师开示就心灵契入了,就真懂了,没有丝毫的障碍,就好像是学生复习自己学过的课程一样。若能这样,就表示说你宿世可能已经修行了很久,而且修得成果还不错。

2.福德不足:

所谓福德,就是一个人除了修行的先天禀赋之外,是否具备时间等各项条件来修行。我知道这个法门很好,内心很喜悦,很相应,可就是家庭事务、单位工作、进修职称等等太忙了,真没有时间修,或者是我心境太乱不能安下心修,又或者身体病痛等障碍不能去修…如此种种,这都是福报不够呀,是福德资粮累积得不够。

3.不具备寻得具德上师的因缘:

总之,一切都是因缘,但这里的因缘,是具体到指寻得一位具德上师并能与上师相应从而被其允纳门下成为及门弟子的因缘。简单的说,就是这一世能够碰到跟我们相应的好老师——具德上师,这可是需要有大因缘的。这也是修来的。

(三)具德上师须符合的标准

具德的上师到底要怎么找?他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标准)呢?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示教导了明辨具德上师的十个准则。这十个准则即: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只有十种准则都过关的人,才能承担起上师善知识的重任。下面提纲挈领的从三个方面阐释具德上师应具备“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十目。(三纲十目)

1. 第一方面:教法、证法皆圆满(含“经富、调伏、寂静、惑除、觉真”五条标准)

经律论,三藏为教;戒定慧,三学为证。

具体地说,一切教义,经典、学说、闻思修施教活动都属教法范围,通过对经典教义的闻思修活动,在学法者的思想认识、品德修养、平日作风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效果属于证法范围。

教法,是指的就是经、论、律三藏构成的完整系统的菩提道教育学修体系;证法,是指经戒、定、慧三学修习而实际达成的修学实证成果。也就是说“教”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证”为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教”为成因,“证”为成果,“教法”是证法的前提保证,“证法”是教法的实施结果。因此,不结合修证的教法是纸上谈兵,脱离教法的修证是盲人捉鸟。

(1)“经、律、论”教法圆满

①明心见性才能教法圆满:得一而万事毕

具德上师,首先要对“经、律、论”三藏十二部都能够通达无碍。通达无碍的意思不是说他三藏十二部全部都要看完并能够背诵的清清楚楚意思。要教法教理通达无碍,关键是要有实修实证的功夫——就是说要有开悟、明心见性。就样,在三藏十二部中的任何一本拿出来都能当下契入,自然都能看得懂,也都能够讲得通,讲得圆满究竟。

三藏十二部全部全部经律论都是在教导众生“如何破除对“我”和“法”的执着,都是在讲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都是启发我们达致开悟,明心见性。所以,对于一位真有实证的功夫的具德上师,不用全部看完全部经纶,但因为上师是开悟者,明心见性了,自然就看得得懂,讲得通,讲得圆满。因为所有的经论都是在讲心性的道理——都是基于“众生皆有真心自性(即佛性)”,这就是“得一而万事毕”的道理。

②未破“我、法二执”,不能入道,更不能教法圆满

不要说你带着很强烈“我执”跟“法执”,即便还带有一丝一毫“我、法二执”,去看一切经论的话,就没办法契入,更不要说圆融无碍了。因为一切的经律论,也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样破除“我、法二执”,都是在讲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可是你有一个你习惯上认定的主观“人我”,它就是没办法契入;你思想意识中有一个坚固不可破的客观的“法我”(佛法认为被心认识建立的一切都是“法”;反过来,而由“法”堆砌成心,也是法;证得法、心皆是无,皆是空,皆是假后,只尚显自性是绝对的“真”)。所以没有见空性的上师的话,他就是看经论或者是他在说法的时候,也只能是依文解义。

③明心见性的教理通达的上师的宝贵(觉真)

具德上师是要从他自证的境界当中说出来的,他首先一个有明心见性的实证功夫,他在说法的时候,他是先契入那个法当中,然后才从那个境界当中说出来的,所以是不是他会有隔碍的。否则,学问再大,再博闻强识,也只是能背书,能依闻解义而已。二者是有这样的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彻底教理通达,也就是有实证功夫(开悟、见性)的上师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因缘真的非常殊胜。

这里说的开悟和明心见性,就是“觉真”。教理通达,经律论掌握圆融无碍,这要有“觉真”实证的功夫,教法、证法、觉真,三者息息相关,互相支撑,互为容摄,不可分割,本来就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而未见空性的老师,再博学强记,能够依文解义,也算不得具德上师。

(2) “戒、定、慧”证法圆满

从根本上讲,戒定慧是心性戒、心性定和心性慧。六祖大师《坛经》开示有:“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这是戒定慧三学建立的最根本原则,也是修学戒定慧三学的最终目的。从禅宗顿教来讲,戒定慧实修是不用谈及次第的,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定如灯,慧如光,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但作为上师,甚至对于任何修行者而言,一般来讲的话,至少他要有调伏自己的能力,调伏自己的能力就是以他的戒定慧三学来观察,他是不是已经圆满了戒定慧三学?一个修行者到底是不是修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就看他戒定慧三学修习成果,即戒定慧圆不圆满。

①戒学:

首先观察他的戒律是不是清净?他本身是小乘的师父、还是大乘的、还是金刚乘的师父,因为不同的,他受的戒不一样,他受什么戒,他就是遵循那个戒律的内容来持守。所以小乘的戒跟大乘还有密乘的,它是会有一些差别的,我们要先看他是哪一类的师父,才能够观察他戒律是不是持守得很好。如果他是大乘菩萨道的师父的话,你就不可以拿那个小乘的戒律套在他的身上,也许他没有受比丘、比丘尼戒,所以你就不可以把小乘的比丘、比丘尼戒套在他身上,说他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那我们就造下了很深的业障,毁谤法或者法师的业障,所以也是要很小心的观察。

不过一般来说的话,为什么持戒清净非常重要呢?因为戒律就是修行人的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好比儒家的“礼”。《诗经》中说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记》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jǐ)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ōu)。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荀子更清晰的指出:“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作为上师,他自己要把戒律先持好,然后才可教导众生也把戒律持好,所以他等于是他弟子的榜样,持戒的好榜样。老子倡导“不言之教”,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所以,作为教导学生的老师,首先必须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嘛,自己先做到了,比较会有摄受力。

戒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它是定、慧力的基础,持戒的功夫不到,是很难得定得,故而身心很躁动不安的,不是叫他修禅定,而是教他先持戒,因为戒持得好的话,自然就能得定得慧。

②定学:

关于上师须具备的定力,是说要看这一位上师他定力修得如何?定力怎么看呢?什么叫定力?面对境界心不动,那个叫定力,他会不会随着境界来转,会不会面对不同的境界,然后生起不同的情绪或者是烦恼。

如果我们看这位老师他情绪不是很稳定,就是情绪起伏很大,或者是很容易受到外在境界,一有事情他就不行了,或者是心就动了,贪瞋痴的习气很明显,这也不能完全这样说,因为有些上师脾气很坏,我们不能说他瞋心重,所以还是要仔细的观察,主要是看他,他发脾气的时候,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因为他可能会严厉批评这个师兄,会大声喝斥…看起来好像在发脾气,可是他是在利益那个师兄也说不定,要看上师的发心,而不只是外在的情形。菩萨低眉和金刚怒目,无非不是在利益众生。他的教育法是这样子。但是他若为了自身的利益,然后起了很强烈的贪、或者是瞋、或者阴晴不定、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若是如此,他不仅单单是定力有问题了,实际上是戒定慧哪一项都很难说达标。

所以,我们观察这个上师有没有定力,也要综合看上师的慈悲和智慧。

③慧学:

如果有戒律的摄持,再加上定力的功夫,才可能开发智慧。所以第三个条件——智慧,也是非常的重要,这个智慧特别是指见空性的智慧,他如果能够开悟的话是最好,因为开悟的智慧就是解脱的智慧,明白无我的道理,就是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这个是最基本的,因为整个佛法就是要讲「一切法无我」,可是没有见空性的话,不能修证甚至不愿意修证“离假即心真”(《坛经》语)的话,就很难跳出被“我”这个执念束缚的困境,念念都有我,怎么能够解脱,如何能自在。所以,这个时候持戒,也是有一个“我”在持戒;修定,也是有一个“我”在修定;修慧,也是有一个“我”在修慧。行一切善,也一定有一个“我”在行善。所以,你这么修,也是善行,也是种善因结善缘,也是在种福田,但这只是在修福德,能得人天福报,不能得见性的功德,不能达于彼岸的境界,不能修证到清净涅槃——曁与道合一的圆满解脱的境界。或者是说,因为有“我”的一切善行,就还在六道轮回当中,就是人天果报而已,这无法解脱轮回的。

所以,解脱轮回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我空性”智慧,所以你念念有我的一切善行都是人天果报,只是福报而已,是不能够出三界的。所以这个空性的智慧,变成你想要解脱或者开悟、成佛的基本条件,一定是建立在这个无我、空性的智慧的基础上面,你才能够去圆满一切的解脱的资粮加行,或者是开悟、成佛的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尤其是大乘的,一定是要跟空性相应的,六度万行还是十波罗蜜,一定都是跟空性相应的,不然你忙了一辈子,如果都是用「我」在修的话,这辈子我跟你保证,绝对不会成就“究竟圆满觉悟”的大自在果报的,因为你在修“我”,解脱三界都不可能,何况是成佛?

(3)综述:

我们刚才谈的是具德上师须具备的教理通达教法和戒定慧证法两个方面的功夫。如果这个上师他都具备的话,当他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因为他自己本身已经修到证到了,所以他就可以带领弟子很快的达到教理通达和戒定慧圆满的实修实证。

2. 第二个方面:就是德增上。(含“德增”一条)

所谓“德增上”,就是说我们找的老师一定要超过我们,如果说他的程度还比我们差,或者跟我们差不多的话,一起同修没有问题,来担任我们的上师就显然不合适了,因为他没有能力恰到高处的指导,也不能引领我们在修行上提升进步。所以选择依止上师要具备“德增上”的标准。

3. 第三个方面:具备摄受众生的能力(含“善说、有勇、悲深、离退”四条标准)

这几个条件就是一个上师他自己本身需要具备的条件,可是他在度众生的时候,还需要另外四个条件来摄受众生。

(1)第一就是说法善巧。

作为上师在摄受众生的时候,必须要说法善巧。说法善巧是从那里来的?就从刚刚那个教理通达和实修实证的功夫中来的,他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他一定说法无碍。怎么说?他会随弟子不同的根性,而为他们宣说不同的法门,而且每个人个性不一样,还要用不同的方式。这就好比高明的中医给病人看病,要望闻问切,辩证论治,一人一方。聪明善辩的,敦厚木讷的,听话照做的,调皮搞怪的……各有各的最适合的应机应理的调服教导方法。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根性的弟子,作为上师都要有无碍的方便善巧,才能够最有效的帮助引导弟子进步。

经过上师教导了之后,弟子能够解决修行中的问题,达到提升进步的效果;如果不善巧的话,那可能效果就会打折扣,就是没有办法发挥很好的效果,那就是可能他在表达方面不是很善巧,因为还是有这样子的,就是说他自己明白,但是他不会讲、不会表达,可能语言的障碍,可能是思惟逻辑过去没有熏习,所以他不知道怎么讲,会讲得好像很片段,或者是那个思路不是很清晰,他会讲得很片段,然后没有办法连贯起来,可是他都知道,他心里很明白,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表达得百分之百,至少也要八九十才可以。

所以说得清楚明白,除非你自己证得到,所以实证的功夫很重要,就是你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你已经做到了,所以你就讲得清楚,不管是要深讲、浅讲,长讲还是短讲,还是不长不短讲,就是都有办法深入浅出,都能够讲得清楚,是因为你已经做到了,可以讲得清楚,然后再加上刚才讲的教理通达,教理通达也很重要,因为它就是成就我们的多闻,成就我们多闻,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是不同的内容,因为三藏十二部所有的法教都在里面,你如果成就多闻的话,你就可以比较明白这个人你要用那一个部分来教导他,它是比较能够有效果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说法善巧,如果说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教理通达跟实证的功夫这样的条件的话,说法善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除了他的宿世的根性的关系,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因为有些他就是属于那种木讷型的,他可以很精进的修行,自己可以成就,可是他就是不善说不擅说,还是有这样的根性,那就是过去世他的熏习是这样,他的根性是这样子,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样的人他只要是开悟、有成就的,他就是不说话,你常常去亲近他,你还是可以得到利益。亲近这样的上师,不好的那些贪瞋痴、习气、烦恼什么的,都慢慢的排掉,好的留下来。所以即使他不善说也没有关系,我们还是可以常常的亲近他,从他那边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去亲近一位成就者,奇怪,本来心情很不好的,可是当你离开他那边,奇怪,怎么心情变得很好,然后很轻松,有没有?那个就是因为气场、磁场改变,心灵状态和身体细胞的结构已经改变了,所以你就会觉得心情特别的好,这就是可以说明实证的功夫非常的重要,他在摄受弟子的方面,就是摄受力非常强,他可能不需要讲很多话,你只要常常接近他,你就知道应该要好好的持戒,好好的修禅定,你跟他相处就是两个人都不讲话,你也觉得说你好像入定了,有那种感觉,因为上师都在定中,所以你常常亲近他,你也觉得奇怪,我怎么随便坐就可以坐两三个小时,然后脚都不会酸,我自己在家里坐半个钟头就不行了,腰酸背痛,产生这个差异,真的是有原因的。

(2)第二就是有悲愍心:即全真无伪、无分别的大慈悲心。

关于有悲愍心。悲愍心怎么看呢?首先要看他面对各种来访接待的对象有没有世俗眼光的差别,在一个开悟者的严重,一切众生的真心自性(佛性)是完全平等的,都是一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自具足的无上珍宝,只是因为不同的因缘业力,被蒙蔽、障碍和束缚的程度不通而已,这就好比许多完全一样美丽的珍珠,藏在珍宝盒子里,埋在沙土里,丢在垃圾里,扔在草木灰烬里,掉在污水沟里………种种境遇不同,污染程度不同,看似面目全非……但其珍珠的本质是一样的。故而,在一个有悲愍心的上师的心中,一切的弟子都是平等,一切众生也是平等的。因为一切众生(佛性)平等,不管是不是他的弟子,有没有皈依他,这都没有差别,在他的眼里都是一切平等,有缘就说,有缘就度,心中没有任何的执着,没有说这个人我喜欢多些,那个人喜欢少些,更没有这个人喜欢而那个人很讨厌的分别。一切都以平等无分别的大慈悲心对待。谁谁一来我就心情不好,没有这样的事情,谁都是一样的,就像医院的医生尽心尽责平等的救护病人使之脱离病苦、恢复健康,具德上师也要用这样平等的悲愍心,去帮助救度一切众生出离烦恼苦海,究竟圆满觉悟,达于解脱彼岸。这就是修行者都知道的“佛为医王,法为妙药”的道理所在。唐朝的药王孙思邈有篇文章叫《大医精诚》,个人认为其中最经典的一段如下:“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相信若能认真用心读读的话,对于个人寻访明师和平日修行都有非常大的启发助益。

(3)第三就是精进利他(有勇)

所谓“精进利他”,就是具德上师要有“利他的大勇猛精进”。你可以观察这个上师,他念念都是众生,他平常想的、他心里面想的事情都是众生的事情,他很少考虑到自己的事情,就是不会为自己考虑。凡夫是念念为自己,上师则是念念为众生,所以可以从这边就观察出他是非常精进利他的。所以也是因为上师他不会考虑到自己,所以在旁边照顾的人就非常重要了,绝对不可以让上师累到,因为常常为了众生不顾辛劳、不知疲倦,他会忘记休息,所以作为弟子,要合理安排好讲法、接待、修行功课和休息时间,要提醒上师不要太劳苦,不要让上师累坏了身体。尤其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具德上师,更应格外珍惜、关爱、照顾。

总之,精进利他,就是完全没有自己,完全精进的在利益众生的上面,他的心心念念都是在这个上面的。一个有大悲愍心的具德上师,是完全不会考虑到自己的人,就是从这边可以看出他是不是精进的全心全意的从事着利他事业。

(4)第四就是远离厌患(离退)

最后一个就是远离厌患,也叫“离退”。具德上师会不会因为时间长、次数多、内容一直重复,他就很厌烦?当然不会,具德上师会非常有耐心,所以从一个好的上师身上你也可以看到他不管怎么忙、怎么累,他都不会不耐烦,也不会心情不好,没这样事情,他就是全身痛完了,他也还是一样可以笑得很开心,所以也不知道他在痛这样子,这个就是说明他可以远离厌患。就比如,两千五百年前,释迦佛陀临示现涅槃,进入了拘尸那迦罗城,吩咐阿难道:“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槃。”有一个外道须跋陀罗,年龄已一百余岁,在外道中是很有学识道德的长者。然未闻正法,始终没有开悟。这一天听说大觉佛陀要在这里涅槃,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他不得不带着勇气匆忙的前来向佛陀请教,以打破他胸中一向的疑团。须跋陀罗到达娑罗双树,穿过重重跪在地下皈依佛陀的人,来向佛陀请教疑难,求取正法,佛陀欢喜微笑着回答道:“须跋陀罗!你问得很好,我很高兴为你解答,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圆满开示传法后,佛陀方入涅槃。这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佛陀,他的“慈悲”、“精进”和“远离厌患”修证到了何等令人赞叹的程度!

全文总结:

一位上师若具足这十个条件(符合这十条标准)的话,我们就可以确认他是一个好的上师,一位具德的上师。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了,要怎么样去找一位具德上师。书上是说如果这十个条件如果没有办法全部具足的话,那至少也要具备其五个条件。而这五个条件中必须具备的两个就是悲深和觉真。

具有圆满的悲深和觉真,就是“悲智双运”,因为因慈悲而包容一切,因慈悲而舍己为人,因慈悲而勇猛精进,因慈悲而上求下化,因慈悲而教证皆修,因慈悲而不辞劳苦…还有就是因有慈悲而智慧升起,因有智慧而见证平等,因有智慧方能圆通无碍,因有智慧方能摄善说。

观察上师是否合格,只能是发生在灌顶、传授密续或传窍诀之前,一旦已经成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就不能再去做那样的评判,而只能把上师的一切言行看作殊胜、善妙的示现和引导。这是密法很独特的地方,背后有极深刻的道理。

莲师说:“不察上师如饮毒。”所以历代祖师大德才一再强调要事先检视上师。正因为对弟子来说,与根本上师的关系是没有退路的,处理不好,便会涉及密乘戒的问题,而不只是换一位上师重新开始那么简单。

以根本上师为对境破密乘戒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人为规定的。若是,你可以去据理力争、讨价还价,说“这样不公平”,要求改变结果。但它是法尔规律,佛陀看到如是因有如是果,便告诉了大家。他只是陈述事实,这背后的因果铁律不是佛陀制定的,佛陀是证悟到了这个真理,并慈悲的把这个真理开示分享给大家。这就像大人告诉孩子火会烫手,不是他规定这样或者他想让孩子被烫伤,其实他说不说,火都会烫手,而他这么告诉孩子,恰恰是为了保护孩子。孩子若不听,偏要伸手去试,结果烫伤了,承受痛苦,他也没办法怪罪别人,他得自己承受烫伤的痛苦,也没人能替代。他需要的是以这样的因缘去增上,而不是抱怨怪罪谁,这就是修行。否则嗔心一起,就彻底背离修行的初衷了!

事先观察,一方面是为了解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功德,真正有能力引导我们修行乃至解脱,一方面我们也是藉此对照自心,反复确认自己的印象和了解是否与事实相符,不要等到灌顶或接受密法密印后才发现很多事原来只是自己的想象,再觉得很失望,不由自主生起怨恨,甚至开始怀疑佛法。要知道,这样做只会伤害到自己的修行和慧命。

老实说,一个人是否戒律清净,是否具有大悲心,是否通达显密,是否有所证悟,等等,没有现成的证书可资证明,你只能从旁体察。如果时间足够长,你足够用心,一定可以明辨清晰。所以有大德建议,最好能花三五年的时间来观察一个有可能成为你根本上师的人。对于修行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用智慧,以极其庄重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选择具德上师。切记!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