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张佳玮
微信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小说:《爱情故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94204/
今天看啥  ›  专栏  ›  张佳玮

当我们读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读些什么

张佳玮  · 豆瓣  · 热门自媒体  · 2018-04-01 21:46

村上春树的美国读者写过一个段子,说村上春树的小说,如此构成:

16.67%奇怪的梦境+4.17%耳朵+12.5%做饭+25%猫+8.33%古典乐+25%分裂的姑娘们+8.33%爵士乐。

我们自然可以补充几句:还该有性爱,有威士忌,有奇妙的比喻……但的确,差不多了。


相当多的村上春树读者,是乐意过一种村上春树笔下人的生活

即,梦境、做饭、古典乐、爵士乐、独立自强的姑娘们。

即,许多读者爱的,是希望从他的书里,过下面的生活:

读书,听爵士乐、古典乐及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流行乐。

找到一个非常靠谱且养猫的酒吧老板,或者一个爱讲冷笑话的富二代哥们(鼠),或者其他能言善辩的朋友。

找一份收入不那么高但有充分空闲的工作。等着四面八方的朋友不断到来,一边跟你喝点饮料或威士忌,边跟你说自己的故事(《旋转木马鏖战记》)。

也不必跟人扎堆,因为会有美丽且略话痨的姑娘们(雪、胖女郎、由美吉、绿子、岛本、笠原May、图书馆员、耳朵模特、双胞胎)们来找你的。

练好厨艺,因为姑娘们会跟你边话痨边吃饭喝酒。羊栖菜做的沙拉啦,味增豆腐汤啦,炒香肠啦,会做点小菜,就够姑娘们高兴的了。

当然还要养一只猫。

经常搅和进乱七八糟的事儿,但大体上平静自持、自得其乐。利用了现代科技的便利获得精神与物质简单享受,又能充分享受自我。


但是……“像村上春树一样生活”,则是另一回事。

因为真实的村上春树,还包括以下细节,比如:不关心自己的收入;铁一般的规律生活;不吃中餐(对,村上春树不喜欢中式食物);不间断的跑步;不抽烟;大量蔬菜瓜果;惊人的大量阅读(他并不是只靠爵士乐和古典乐汲取写作感觉的)。

这就是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


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常有两个女性。一个温柔年长性格偏内向,一个活泼年少而且常神神叨叨。

前者基本代表过去的年代、已故的人,而且连接着黑暗,是暗之彼侧。而后者相对代表着阳光烂漫的生之世界。

在面对这两个姑娘时,主角一般会与那个温柔年长性格内向的姑娘睡觉。你可以理解为:村上春树似乎想用“与过去的女人睡觉”来完成“与过去的连接”。

许多读者大概也乐意过这种,“有一个安静内敛的妹子用来爱,有一个活泼跳脱的解语花一起聊天”的生活。

但现实生活里,村上春树找到了一个太太,即:肯接受他生活模式的,肯找老爸借钱跟丈夫一起开酒吧的,肯一起抱着猫住在铁道边过穷日子的,肯给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的,肯读丈夫的小说而且经常挑剔提意见(《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结尾改了六遍)的妻子。那就是村上春树的夫人阳子。

所以事实是:虽然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主角很少有妻子,有了也是离婚,或是干脆跟主角生活交集少、情节出场不多(《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行状录》),但他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他和他妻子阳子,共同构造的。


当然无所谓啦。读一个人的书,并不意味着得成为主角那样。只是村上春树一直有一点,被国内读者误会。

他笔下的自己,大体上还是20世纪60年代那种学生范儿,即,一个不介意孤独的主角,乐滋滋但也不以此为傲的,平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如果将他这种不在意现代物质生活和消费主义(参考《舞舞舞》)的离群索居风,当成买买买、一切细节都要按照村上春树的生活来的小布尔乔亚主义,那就真是南辕北辙了。

所以,真心喜欢村上春树的人,大概是这样的:不介意自己一个人呆着,能用简单的生活方式给自己找乐子;吐槽他人的话,会留七分不说;对大多数事情,可以做到”好吧,这事不太让人高兴,不过就这样吧“的,对消费主义无感的,人。


村上春树本身是个很好的、中短篇好过长篇的小说家,而且态度颇为严肃——可惜贴给他的标签,大多很是偏颇。明明写过《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那样的结构佳作、《奇鸟行状录》那样的反战抨击政治小说、青春四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舞舞舞》)那样的青春小说转型到反右翼和反思社会小说,以及一大堆精妙短篇,像1995年《奇鸟行状录》里,居然都涉及到诺门坎战役战后苏联战俘营日本右翼选举这些话题了,结果每每都挂上《挪威森林》和《1Q84》加上跑步书,好像这点东西就是他的代表作了似的。

村上春树的写作技巧,不算很日本。论到“和风”,则老一代的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长他一辈的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们,都比他风味浓郁,更有“这玩意一望而知是日本作品”的辨识度。相比于前辈日本作者,村上春树是个更美式的小说家。生活方式上,他读大学期间就筹谋爵士乐酒吧,29岁才出道写小说,又搞翻译,数十年如一日的跑步。他大学毕业晚到26岁,在短篇小说《出租车上的吸血鬼》里,他曾自嘲过“大学上了七年之久”。他和太太结了婚,贷款攒足了500万日元开酒吧,直到30岁关张。这段生活,在《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里都有描写。《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男主角干脆就是开爵士酒吧的。

这样一段很美式的生活,令到村上春树,至少是早期,对美式品味和美国作家甚为推重。实际上,如果要讨论他早年风格,很难脱开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钱德勒和雷蒙德·卡佛这三个人。


村上春树在他作品里,不只一次提到菲茨杰拉德。《且听风吟》里,谈及他虚构的作家“哈特费尔德”时,就列了菲茨杰拉德与之比照。《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和渡边这对男一号和男二号,就是通过菲茨杰拉德开始对话,言谈之间,直接把菲茨杰拉德封到了经典地位。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许多部分都可以看作对菲茨杰拉德的致敬,尤其末尾离开爵士酒吧,上长途车看海岸灯灭,“一切一去杳然,无人可捕获”,时光抛掷,茫然若失,其风味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处,尼克的海滩独白绝似。在《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前半段,村上春树总在呢喃着一个很菲茨杰拉德主题。菲茨杰拉德在告别他的少年时光,村上春树在告别他的海边故乡(《寻羊冒险记》里被填埋了的海、《1973年的弹子球》里的“宇宙飞船”号弹子球机)和“二十岁的年代”。

村上春树1979年写完《且听风吟》,1980年《1973年的弹子球》。如上所述,那时他风格清丽洗练,但已经隐约出现这些主题:“被过去时光吸噬进黑暗之中的往昔”。同时期的短篇,1981年《意大利面之年》、《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他更喜欢摆弄“个人情怀+回忆”的路数。

到1982年,他完成《下午最后的草坪》时,已经露出了一些“彼侧的阴暗”。那个小说里,他为某中年妇女除草,受邀去观看她女儿的房间:在端详这个“主人不存在”的房间时,笔触间渗透着阴森味道。1983年的《烧仓房》,他点到了这个主题:“那些被黑暗暴力吞噬掉的、不被注意的人”。也就是这年,《寻羊冒险记》出版。


村上春树后来说他喜欢雷蒙德·钱德勒。他说他读了十几遍钱德勒的名作《漫长的告别》。2006年亲自把这书译成日文了。

实际上,对照村上春树的《舞舞舞》和《漫长的告别》,有个显而易见的细节。《舞舞舞》里主角被“渔夫”和“文学”俩警察带去讯问的经典黑色幽默段落,可以类比《漫长的告别》里,特里·伦诺克斯刚失踪时,俩警察闯到马洛家来敲门的情节——根本就是致敬段落。

《舞舞舞》和《漫长的告别》里的两位男二号,同样身处富贵,但同样对之厌倦不堪,喜欢没事来找主角喝酒发牢骚的五反田和特里·伦诺克斯,嗅来也不无相似

村上春树自己也说过,《1973年的弹子球》写完后,他有过选择。然后就是《寻羊冒险记》里。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可以推演为:他从菲茨杰拉德转向钱德勒。《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风格类似,清新、悒郁,略微有他后来招牌的“彼侧之空虚”的意境了,但大多还是在和流逝的时间对抗。而在《寻羊冒险记》和《舞舞舞》,主角开始行动起来,开始有类侦探小说的味道,各类村上春树式的想像力、黑色幽默和比喻也出来了。《寻羊冒险记》和《舞舞舞》里的第一人称男主角,都不是个省油的灯:日常的冷硬幽默,到处溜达,与其他势力对抗,有碰撞,有斗智,类似细节,都像复制了一个钱德勒笔下的马洛侦探。


村上春树喜欢卡佛的事尽人皆知。“极简主义”也早被说成烂话题了。换个角度想:卡佛的小说里,一个有趣的特色:《大教堂》和《真跑了那么多英里吗》这两篇,都试图从现实开始,逐渐过渡入一个近于虚空的情境。《大教堂》结尾尤其如此,主角就坐观他人慢慢把现实感抽离掉,反客为主,进入一种虚空领域。卡佛在其唯一一篇描写父亲的小说里,也用过此手法:结尾处,大家都开始念“雷蒙德”这个父子通用的名字,死者彷佛荡漾在生者之重。这种玄空的、与死亡连接的彼侧世界,恰好是村上春树所喜爱的。

说到父亲,嗯:

村上春树的父亲是个僧人之子。曾被拉进队伍,参加过侵华战争。村上春树的译者之一提到过,村上少年时听父亲谈论过在中国的一些事,令他极为震惊。他少年时曾经看见父亲在餐桌前祈祷,“为了所有战死的人”,村上形容说,他当时看父亲的背影,“仿佛看见死亡的阴影”。

2009年耶路撒冷奖颁奖仪式上,村上如是说:他父亲前一年去世了,90岁。但是:

“围绕在他周围的死亡阴影,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他留给我为数不多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如是,村上春树早期和中期的大多数小说,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不合时宜”的,守旧的,怀念着早年故乡海滩风景和故友的,不喜欢大城市现实主义冷酷面貌的,性格独立的,爱耍冷幽默的主角。

VS

一个黑暗的、现实的、狡猾的、庞大的、吞噬时光的、带有死亡阴影的、填海造陆把一切美好旧时代事物吃掉的、资本式的、暴力的,(带有父权阴影的)大家伙。

村上春树小说的一个主题是:记忆。他小说里许多人遭受伤害的方式,都是失去记忆与感觉。“记不得死去人的面孔”。“记不得自己的名字”。有些记忆并不美好,但他要保存下来。

这多少,就是他最终的倔强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