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沐子恒

《围城》:城里人想出来,城外人想冲进去,人生大抵如此

沐子恒  · 简书  ·  · 2018-12-11 15:06

由钱钟书先生在四十年代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经过岁月的沉淀,在很久以后依然为人所推崇。他幽默生动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描写、机智隽永。富有哲理的感悟历来为人所称道。书中讲述了归国留学生方鸿渐努力走入婚姻的围城,又从婚姻中脱离出来的情感历程。

方鸿渐年纪还小的时候,方家就为他和一个叫周淑英的女孩订了亲,方鸿渐出国留学,没有见过她,后来淑英很早就去世了,虽然如此,周家人还是把他当女婿看待。这也使得方鸿渐无法拒绝周家的好意。在此之前,方鸿渐上学期间看到校园男女成双成对,你侬我侬还会羡慕不已,春心萌动,于是写信给父亲想要解约,自以为措辞严谨,含蓄得体,没想到被父亲写信怒斥:“汝托词悲秋,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若执迷不悟,吾将停止寄款,命汝休学回家,明年与汝弟同时结婚!”

鸿渐吓矮了半截,从此禁欲修行,摆出了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上学期间兴趣广泛,多有涉猎,却无甚心得,生活懒散,眼看盘缠将尽,就计划回国,却因为父亲的希望,不得不发挥聪明才智,骗了张博士文凭来。

不想这方博士的名号还真的吹了出去,还是和当时高贵博学的女博士苏文纨小姐一起上了报纸。


方鸿渐对于受到苏小姐这样才女的青睐实在是有有些恐慌的。按照他父亲的理论来说,女人要是读上博士,那找个男的至少得是个双料博士,可是方鸿渐只是个“吹大的肥皂泡”博士,他也并不是立场那么坚定的人,在感情上似乎陷入自我的矛盾中,他会对将来可能到来的婚姻感到恐慌,却对待感情是那么软弱和妥协。

而苏小姐似乎也并不在意他的软弱,她更乐意看到方鸿渐和同样是归国洋学生、和苏家是世交的赵辛楣为了她进行较量,更不希望过早分出胜负,两个人只剩一人,就不热闹了。由于赵辛楣从小和苏小姐一起长大,她反而更担心鸿渐,好像他先天没有优势似的。

在方鸿渐迷惘、犹豫的时候,遇到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唐晓芙该是那种最理想的完美情人。她年方二十,身上洋溢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是方鸿渐看一眼就想在她心里留下好印象的温柔女孩。在这之后,方鸿渐渐渐被唐晓芙吸引,他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唐晓芙。

而苏小姐此时也不乏众多的追求者,除了赵辛楣,还有一个叫曹元朗的诗人。有趣的是,作者在写人的时候多用联想类比手法,使人提及一物,马上产生联想,比如这位曹元朗,立马让方鸿渐想到坐船回国时甲板上那位孙太太的孩子——塌鼻子、眉毛高挂。方鸿渐惊呼,那个孩子怎么长得这样大了!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这位大诗人曹元朗看来也是学贯中西,他一出场便把自己的大作给人展示,题目叫《拼盘姘伴》,诗的内容呢,也像一盘拼盘,在关键的地方要夹杂两句法文,不知道外国字意思的还真的无法理解。大概曹元朗也像这首诗一样,处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冲击下,形成的一个怪胎。曹元朗最重也没有成为著名的新派诗人,仅仅成了苏小姐婚姻的工具,苏小姐让他去做官,他就去做官了。

围城的前半部分使人有一点疑惑的是,这本书一点也不像是战争时期的作品,主人公们虽然在日常交流中提到了战事,却一点也不提到战争的残酷、生存的危机,反而轻描淡写,把战事拿来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我终于有一点想通,他们是在上海沦陷区的,他们的主题是方鸿渐的恋爱情感经历,并没有太过涉及日本侵华战争。这可能也是后人对这本书唯一有不同看法的地方。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