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柳余恨
柳余恨,广告人,一个严肃的逗逼,典型双子座,爱好科技、历史、读书、写作,喜欢挖掘一些奇怪的问题。微信公众号:贰叁叁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柳余恨

你喝过腊八粥,可你知道这些腊八粥冷知识吗?

柳余恨  · 简书  ·  · 2018-01-24 17:2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腊八节,腊八粥终于迎来了自己闪亮登场的日子。

作为腊八节当之无愧的主角,腊八粥自诞生以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腊八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喝过。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下面,让我为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揭开腊八粥的身世之谜。

1、腊八粥的归属权之争

腊八粥到底是谁发明的,一直是传统节日圈中,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一千多年以来,腊八粥的归属权,一直被两大门派争来抢去。

一是民族主义派,他们认为腊八粥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本土美食。

民族主义派又分两个派系,一是「红豆系」,二是「长城系」。

红豆系认为:

古代老百姓普遍迷信,自家熊孩子得病了,总觉得是恶鬼作祟。据说,这些恶鬼是天不怕地不怕,可偏偏有一命门——红豆。所以,每年腊月初八,各家各户都会以小红豆熬粥,驱赶这些阴魂不散的恶鬼,保佑自家熊孩子在新的一年,能继续为所欲为。

长城系则另有一番看法:

秦始皇修长城时,把全天下的农民工,都拉到了祖国边陲地带。这些民工远离家乡,每天累死累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某年腊月初八,饥寒交迫的民工们,把五谷杂粮集中一块,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各来一碗。结果,大部分人仍然没有撑到新年,便饿死在长城边。为了悼念饿死在工地的农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都会喝一碗腊八粥,以纪念这些可怜的生命。

说完了民族主义派,就该说说它的最大对手——外来主义派。

外来主义派深信:腊八粥是一种印度传来的进口美食。

相传,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王子。他的生活水平特别高,却常在街边看到饥饿的穷人,他不明白贫富差距怎么就这么大。于是,他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寻找人生的意义。

六年后的腊月初八,释迦牟尼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六年中,释迦牟尼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人不忘他的苦难,于是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纪念。

2、腊八粥在古代

关于腊八粥的详细记载,最早出现在宋朝。

北宋时,每年腊月初八,在首都开封城内,各大寺院都要给信徒们准备一碗佛祖开过光的腊八粥。相传,喝了这碗粥,便可以增福增寿,所以信徒们亲切地将它称为「福寿粥」。

同样是北宋时期,有一些社会责任感超强的寺院,主动承担起民政局工作。

每年腊月初八以前,僧侣们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子、枣、红豆、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都说,吃了这碗腊八粥,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们喜欢把它叫做「佛粥」。

到了清朝时期,喝腊八粥的风俗,继续发扬光大。

在宫廷中,皇帝、皇后、皇子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在寺庙中,皇家每年会赏赐海量腊八粥食材,僧侣们可以尽情煮粥,为信徒和穷人带去温暖。

在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腊八粥,不仅可以自己食用,还可以馈赠亲朋好友,以及祭拜故去祖先。

3、腊八粥的现代意义

现如今,在这个观念日趋多元的社会,腊八粥被赋予了更多现实意义。

腊月初八的寺庙中,香客是络绎不绝,他们不惧严寒走进寺庙,为家人讨一碗「福寿粥」,希望家人长命百岁。

腊月初八的超市中,同样是人山人海,顾客仔细地挑选着各类粥品,打算在晚餐时间,为家人奉上一碗寓意幸福健康的腊八粥。

腊月初八的饭店中,更是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他们都会点一份腊八粥,那是他们怀念远方家人的一种方式。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腊八粥早已不仅仅是我们儿时的美好向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荟萃。

在这个充满温情的传统节日里,没有什么比吃一碗浓香四溢的腊八粥,品味腊八粥里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更开心的事情了。

良心链接:古代人日常生活指南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