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简简繁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简简繁星

如何成长为一个“π形人才”?

简简繁星  · 简书  ·  · 2021-03-19 20:09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一个人应该成为“T形人才”,也就是拥有一项专精的技能,同时又拥有很多基础技能作为支持。但是新加坡政府却认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人应该是一个“π形人才”,也就是除了本身的技能之外,还要有一个第二技能。你可以在脑中联想一下“π”这个符号,是不是特别像一个有两条腿走路的人?

我们通常觉得职业技能是线性增长的,技能能到什么水平,跟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呈正比。但其实,职业技能的发展更像是一条对数曲线:在刚接触一项新技能的时候,你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突飞猛进。但是到后期,你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会越来越费劲。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你想精通一项技能,可能的确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但是你想要掌握这项技能的基础,在这个新领域立足,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看了《跨越式成长》这本书,发现新加坡从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几乎每一个阶段都为培养“π形人才”做了制度设计。

比如在基础教育阶段,新加坡的孩子不仅仅要学习简单的知识,他们在任何科目上,都会接触到“深层思考技能”。在学文学的时候,学生得弄明白一个故事在更深的层次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学数学的时候,学生要学习怎么运用逻辑思维、怎么提问。

这相当于让孩子从小就有“融会贯通”的学习意识,让他们更容易摆脱学科的束缚,实现技能的迁移。

在大学的教育上,新加坡的设计也是如此。他们的课程并不是单纯由教育部门制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加坡的大学经常与企业合作,来商讨在未来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技能,而这些技能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需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学生一直在学习面向未来的技能,不会一出校门就发现自己的技能过时了。另外,这种制度也向新加坡整个大学系统注入一种意识,那就是要在专业设置和技能培养上,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

总结一下,让我最受启发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掌握第二技能的难度比想象得要低很多。

第二,就算你只能掌握中等水平的第二技能,但是如果把几个技能叠加在一起,可能也会有不错的成果。

第三,要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弹性,比如主动学习一些和本职工作无关的技能,以及在更广的范围内探索新的职业机会。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