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木之火山

山里山外一

木之火山  · 简书  ·  · 2021-06-10 21:41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普普通通的日子,天空飘着细雨,泥泞不堪的土路被人们踩得更是泥泞不堪。丁原乡所处的二五区,气温比县城要低三五度,上世纪六十年自然灾害,六月天在山顶上还冻死过鸭子,这也成了老一代的奇谈之一。

这里人们世代务农,没有工业,也几乎没有商业,一个公家办的供销合作社就是联系山里山外的纽带,化肥农药种子买本都是通过合作社来进行。

海拔平均至少在一千多米以上,水稻等作物也是一年一季。一年四季睡觉要盖被子,家家户户都不用空调,也没有冰箱,甚至连电风扇都用不上,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摇一摇一个夏天就过去了。

夏天的气温中午自然也能达到摄氏三十度,但是大人也是不大允许小孩下河游泳的。钱村是丁原乡的下属行政村,清烽的岀生地。一条沒有自己名字的小河从村中间穿过,外面的人叫它钱村溪。当地人称河都叫溪,不论多么大的河也叫溪,只是在前面加上一个大字。

小伙伴们夏天都爱到河田游泳,但农历七月一到,小孩儿下溪游泳如果被大人看到,回家以后一定是竹鞭在家等候。

农村人家小孩子上学都是副业一样,春季插秧要放农忙假,正常放假十天左左,秋天又有放农忙假,帮忙收割稻谷。加上寒暑假,真正上学的时间并没有多少,主业倒是务农。

清烽长得瘦瘦黑黑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启蒙教育是务农,插秧,施肥,种菜,割草,样样都得会,倒是读书,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一个学期还没结束,课本要么早已尸骨无存,或者如果侥幸保留下来,也是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书皮自然没有了,书本前后的课文也不见踪影,剩下的就是课本中间的一部分,并且书脚早就因为卷了来被剪掉了,页码是看不到的。

作业也极少,写写字,做一点算术题。课本也只有语文,数学两本书,课外辅导书一本都没有。

农村的夜晚来得早,能点上30瓦以上白炽灯的一定是家境不错的人家。绝大多数人家都是15瓦的灯。晚上八点到九点就没有电了,如果要继续夜生活就只能用洋油灯(煤油灯),当地人一直都叫煤油为洋油。

为了省油,小孩子早早就睡觉了,第二天天一亮就醒来,清烽还会帮妈妈烧火做饭,土灶烧火做饭,很浪费柴火,大大的铁锅,烧开一锅水要用不少柴火,多年以后,土灶改成了节能灶,所谓节能灶,就是灶的外都没变,只在烧火的灶底多挖了一个大大的口子,通风换气,就是节能灶了。

小学在村口马路边上,离村子有三五百米,转两个弯,一段短短的小坡路,就到了学校。八十年代初新盖的两层砖瓦房,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有八个教室空间,其中每个年级一个班占用一间教室,从左到右,一二三年级在一楼,第️四间放杂物,二楼地面是用木板铺的,五年级在左边,教师办公室靠近五年级,中间是楼梯,最右边是四年级,楼梯边的教室因为没有铺木板,只好空着。

清烽小时候不懂读书,爱幻想,一本书上尽是画满了八路军打战,杂七杂八的。考试成绩自然没法和会念书的同学相提并论,总之,从入小学到小学毕业之前,几乎没有及格过。

清烽不是个坏孩子,当时考试能及格的人一个班也就几个人,大家部分都是不及格的。但清烽爱看课外书,什么评书,小人书,只要能找到的课外书都找来看,和其他同学换着看。

少年时代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地开始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