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钱塘澎湃

多瑙河之波(上):从部落到国家

钱塘澎湃  · 简书  ·  · 2017-11-11 14:52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她发源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早春融雪,流经神秘的德意志黑森林阴郁的黑土地之间,在欧洲中部冲刷出一片肥沃的土地。这片历经沧桑而风采依然的沃土孕育了一个伟大国家不屈的鲜血与顽强的灵魂,也孕育了她的儿女刚柔相济的性格。她就是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无数次历经大历史碾过而又无数次奋起抗争的古国匈牙利。

多瑙河夜景

【马背上的民族】

现代意义上的匈牙利国家(Magyarország)起源于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Magyars)。公元9世纪时,马扎尔人迁徙到黑海北岸,后来又越过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多瑙河流域。与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类似,马扎尔人在初到多瑙河流域时仍然保持着马上民族骁武凭陵的习俗。为了维持生存,马扎尔人时不时的西进骚扰西欧和南欧的封建国家。马扎尔的轻骑兵以长于快速机动著称。他们在战斗中往往避开星罗棋布的坚城壁垒,集中兵力洗劫设防薄弱的乡村地区,在掠夺了大批财物后返回游牧地带。公元955年,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Otto der Große,912-973)在奥格斯堡之战中打败了马扎尔人,使得马扎尔人的东侵势头被遏制。此时,马扎尔人的经济成分和政治文明程度也发生了变化——族群内部的农耕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马扎尔人也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在此基础上,匈牙利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阿尔帕德王朝建立了。阿尔帕德王朝统治匈牙利国家的时间长达两三百年,直到公元1241年被蒙古军队消灭。公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斯特万一世(Szent István király,975-1038)皈依天主教,进而受到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历史上的首位国王。至此,匈牙利正式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到封建国家的转型。

马扎尔人

【传说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那么问题来了,由马扎尔人建立的国家为什么会被成为“匈牙利”(Hungary)呢?这就要说到曾经在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庞大帝国的又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匈人(Hun)了。马扎尔人因其在匈帝国旧址上建立起了王朝而被西欧人称为“匈牙利人”。那么,“匈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种以讹传讹、在网络上造成了极大的误导的说法,即“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一度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并且有别有用心者发明了所谓的“大汉>匈奴>日耳曼>罗马”的所谓“不等式”,推导出“大汉铁军武运长久/罗马军团不堪一击”之谬论。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众多不同看法的共同点便是以众多详实的考古研究成果证明匈牙利与匈奴毫无关系。由于本人对人类学是外行,在此不便从血统、基因等角度阐述这一问题。现在,本人仅仅根据基本的历史事实与逻辑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如有贻笑大方之处请见谅并欢迎指正: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是夏朝人的后代(顺便说一下,现有的考古文物并不能证明夏朝一定存在过)。汉初,匈奴势力一度强盛。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武帝对匈奴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需要指出的是,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指挥的汉军北伐远非是两汉与匈奴战争的终点,而汉武帝连年的穷兵黩武使得西汉帝国的国力遭到了严重的损害,正所谓“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至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匈奴在内部分裂、被其他游牧民族重创和自然灾害的作用下,一部南下归降汉朝(史称“南匈奴”),一部则开始向西方迁徙(史称“北匈奴”,从此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书上消失了)。到了公元4世纪,一支被欧洲人称为“匈人”的游牧民族在欧洲出现,他们勇猛剽悍、精于骑射,有“上帝之鞭”之称。而向西方迁徙的北匈奴就曾被认为是后来横扫欧洲的匈人和匈牙利人的祖先。那么,这种认知的荒谬之处在哪里呢?

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根据正常的逻辑推断,“历史是螺旋形发展的”(或者叫“走两步退一步”)。也就是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历史上的匈奴(Hiungno)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但其文明程度却并不低,其突出的表现便是匈奴拥有完整的奴隶制国家政权机构:匈奴族的最高首领为单于,单于之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这些官职均由大贵族出任。大贵族之下还设有千长、百长、什长等各级军事长官和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行政长官。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类似,匈奴的各级军-政官职都由贵族世袭。单于将匈奴人的游牧范围一分为三,东、西部分分别由左、右贤王统治,单于则直接统治中部。此外,匈奴还有刑法和监狱,乍一看是有一些文明国家的样子。另外,匈奴见诸于中国史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战国时期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趁司马氏皇族忙于内斗、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之时,于永兴元年(304年)称大单于,起兵反抗晋朝统治。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率兵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由永嘉之乱引发的长城沿线的游牧渔猎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大批涌入内地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乱华”,这些民族先后建立起16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直到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才逐渐淡出中国历史。

匈奴人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同一时期的西方——匈人。“匈人是从哪里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根据罗马史书记载,匈人的文明程度很低,甚至连基本的语言系统都不完善。虽然《史记》也声称匈奴是一个“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的民族,但一个有着完善的军事-行政系统的民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像罗马史书上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匈人”是一同一回事。毕竟,按照正常的思维去理解,虽然历史的进程是“在血战中前行”或者是“走两步退一步”,但是在如此之长的时间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可能越来越落后吧?

匈人于公元四世纪后期进入欧洲,但并非很多人想当然的“匈人打败了日耳曼人,然后日耳曼人消灭了罗马”。事实上,匈人在公元376年左右控制了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以后,首先做的是整合被征服的日耳曼人各部,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同时为西罗马帝国充当雇佣兵、帮助其镇压国内的政治对手及其治下的蛮族。当然,匈人在这一时期对罗马帝国并非没有威胁,不过也仅仅是骚扰边境行省、以及每年向东罗马帝国索要320斤黄金的保护费。

公元434年,阿提拉在成为匈王后便着手对罗马发动大规模战争。阿提拉在战争前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使得他的野心急剧膨胀,认为自己的部落“武运长久”、“不可战胜”,而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两个提款机而已。然而,让阿提拉没有想到的是,罗马人反击的时候要到了。

“上帝之鞭”阿提拉

公元451年,阿提拉在沙隆之战中被西罗马将军埃提乌斯击败。次年,阿提拉的后方——多瑙河流域的基地被东罗马皇帝马尔西安摧毁,惨胜的阿奎利亚之战和米兰之战又让匈人元气大伤。加上军中爆发了疾病,以及灾荒的影响,横行一时的匈人一蹶不振。公元453年,阿提拉突然病死,他的帝国也随之四分五裂,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匈人残余则被东罗马帝国安置在罗马尼亚,充当东罗马的雇佣军。

西罗马军事统帅埃提乌斯

综上所述,欧洲历史上的“匈人”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没有任何关系,而马扎尔人仅仅是因为在匈人生活过的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定局的农业文明,因而得名“匈牙利人”,马扎尔人与匈人的关系也仅限于此。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北匈奴”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唯一的合理解释是——他们在西迁途中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从此消失在历史上。

【圣冠风云】

说到匈牙利,不得不提的是她的象征——圣伊斯特万王冠(Magyar Szent Korona)。圣伊斯特万王冠于公元1000年由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授予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伊斯特万一世。相传,伊斯特万一世曾将王冠献给圣母玛丽亚,因此她对于匈牙利有着宗教一般的神圣意义。

匈牙利国徽上的圣冠图案

西方世界有一个从古罗马延续至今的传统——“国家至上、君王在下”。根据匈牙利的历史传统,圣母玛丽亚不仅仅是匈牙利的护国之神,而且是匈牙利永远的女王,而这顶王冠则是她的化身。根据《神圣王冠法典(Szentkorona Tan)》,圣伊斯特万王冠本身等同于匈牙利国家。她的地位高于任何统治匈牙利的君主或家族,包括君主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得将她据为己有。

伊斯特万一世

圣伊斯特万王冠用黄金和金银合金铸成,重2056克。其上半部分呈十字形拱顶结构,宽52毫米的,又称“拉丁王冠(Corona Latina)”;下半部分于公元1075年前后由东罗马帝国皇帝迈克尔七世赐给远嫁匈牙利的东罗马公主,即匈牙利王后希纳德妮,又称希腊王冠(Corona Graeca)。

圣伊斯特万王冠

公元1222年,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迫于地方贵族的压力颁布《金玺诏书》。《金玺诏书》的作用与英格兰于1206年发布的《大宪章》类似,使得国王的权力受到地方的极大节制。1241年,阿尔帕德王朝被西征的蒙古军队摧毁。不久,王朝正统绝嗣。此后,匈牙利的王位连续被外国王室所掌握。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匈牙利。1526年,匈牙利国王路易二世在莫哈奇之战中阵亡。由于路易二世没有继承人,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一世于同年12月被推选为匈牙利国王。1699年,哈布斯堡王朝将土耳其人的势力赶出匈牙利。以外国人的身份入主匈牙利的各个王室家族仍然也和从前一样,并未将匈牙利变成自己的领地,而仅仅是代表“圣冠”治理国家。例如:玛丽亚•特蕾西娅在1740年成为奥地利女大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次年便成为匈牙利女王。

特蕾西娅大帝

1790年,新补充进匈牙利宪法的第十章确立了匈牙利王国的地位——匈牙利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由国王和议会决定其国家事务。任何外国皇室均不得干预匈牙利的内政。1804年,奥地利帝国建立。在总结此前300年左右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奥地利帝国的国体被确立为一个复合君主国。直到1848年革命以前,匈牙利仍然和此前一样被认为是一个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王朝的象征——维也纳美泉宫

1867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击败,随后与匈牙利王国组成了二元制国家——奥匈帝国(Osztrák–Magyar Monarchia)。事实上,“奥匈帝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俗称,其正式名称叫做“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皇室和王国领地及圣伊斯特万王冠领地”。“皇室和王国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即奥地利帝国,“圣伊斯特万王冠领地(a Szent Korona Országai)”则是匈牙利王国。奥匈帝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皇帝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除奥、匈两国外,帝国的统治范围还包括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意大利、波兰和巴尔干的部分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匈帝国疆域

但是,与典型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如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和明治-大正-昭和时期(1868-1945)的日本不同的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的权力受到奥地利政府、匈牙利政府的极大节制,奥地利和匈牙利还各自有自己的军政机构,只有匈牙利国王由奥地利皇帝兼任(详见拙文《铁十字的野望》三篇,此处不再赘述)。匈牙利在奥匈帝国时期仍然延续了之前的传统——奥地利皇帝只能在加冕时借用圣伊斯特万王冠,随后则不得触碰。简而言之,匈牙利不是一个国王拥有王冠的国家,而是一个王冠轮流为不同的家族掌握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的政治实体。

奥匈帝国海军“圣伊斯特万一世”号战列舰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