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木玉妖

烛之武退秦师

木玉妖  · 简书  ·  · 2020-10-14 10:30

晋文公以流亡期间郑文公曾无礼于他,而今又依附楚国为由,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两个大国合围之力,郑国无法抵抗。面临国家危难之际,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夜缒而出,意在解郑国灭国之困。可是见秦伯后,他以秦国的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从三方面分别阐述,只字不提郑国自身请求。

第一方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秦国与晋国毗邻,而郑国与晋国相邻。烛之武说“秦国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东边的边邑是困难的。灭掉郑国只会给晋国增加土地,而邻国越雄厚,秦国就越薄弱”。东进一直是秦国历代君主矢志以求的,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发生“骊姬之乱”,里克联同邳郑父连弑奚齐、卓子二君。秦穆公趁此机会“三置晋君”,一开始就立夷吾还是重耳秦国朝堂展开了讨论。百里奚就立二人的利弊分别陈述,最终穆公选择立贪欲的夷吾,是为晋惠公。

后由于晋惠公背信弃义,晋怀公偷逃回国,秦穆公又改立重耳为君,即晋文公。可是文公继位后结果远远超出去秦国的设想。晋文公继位为君,学习齐桓公以“尊王”为号,平周乱,迎周襄王复位,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于践土会盟各诸侯,成为继齐桓公之后春秋的第二位霸主。

秦穆公扶持重耳的本意,是想使晋受控于秦,听命于秦,但是事与愿违。碍于晋国所阻,秦国也吃尽苦头,东进的步伐因此停滞不前。烛之武的一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一语中的,正中其怀。灭了郑国使晋国更强大,这不是秦国想要的,反而恰恰是秦国所担忧的。

第二方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继续说道“如果秦国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郑国就会为秦国来来往往出使的人提供各种便利。”虽然眼前一时受制于晋,可是秦穆公明白秦国不会放弃东进的宿愿。所以如果郑国可以为秦国以后来往出使提供便利,那么便是为以后挥师东进奠定基础。正如同一个饥饿许久的人不会拒绝递过来的食物,郑国提供的这种“便利”恰好说动了秦穆公的心。

第三方面:

烛之武最后使出杀手锏,说道“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惠公曾许诺秦国,若立他为晋君,则将河西八城割让给秦国,可是他刚一回国便背信弃义,不肯割让许诺给秦国的河西八城。惠公四年,晋国发生饥荒,仓廪空虚,决定向秦国买粮,秦穆公没有作壁上观,说:“负我者乃晋国君主,与百姓何干?寡人不忍因君主之故而迁怒于民。”于是不计前嫌,运粮的白帆从秦都雍城到晋都绛城,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可是第二年,当秦国发生灾荒,晋国却再次忘恩负义,趁机出兵攻打秦国,引发“韩原之战”。

这些陈年旧怨,都是秦穆公心中久压未消的余恨。晋国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背信弃义,贪婪之心可见一斑。晋国,东邻郑国,西邻秦国,若是如今灭了郑国,唇亡齿寒,那么晋为刀俎,秦为鱼肉,秦国将日日如坐针毡。

一场外交战,烛之武以退为进,将“存郑对秦国有益”分析的透彻,逻辑清楚,层层递进。化干戈为玉帛,说动秦穆公与郑人结盟,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晋军也离开了郑国,郑国之围被解。

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时候“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