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刘爱国

乡村采风——蟒河镇西峪村

刘爱国  · 简书  ·  · 2021-05-08 15:36

2021年3月20日

乘路张义的车,一同走进了西峪村。

村头宣传栏有一张全村的合影片,摄于2019年大年初一,是第二届村民春节联欢后留下的纪念。这张片就是路张义拍的,他说:我出资放大了这张片,给每个家都有赠送的,也算是为家乡做的一点贡献。

我为这位影友的行为点赞,敬佩他做法。但更让我敬佩的是照片的排位:片上的中心位置上坐的都是可亲可爱的百姓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村干部们只是站在了照片左侧的最边上。

这是我见到的唯一,心存好奇。就此事,问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正,为什么会这样排。他说:就要把老百姓放在中心位置上。

虽然这只是普通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读出了他的厚重感:万事民为先。能把群众放在心中,放在第一位,对于干部们来说,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2017年12月,张海正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第二年的三月份,他考察并引进了德豪全鞋业生产线,五月份派出四十多名劳动力到河南商丘德豪全大本营学习。2019年1月4日,德豪全鞋业西峪分公司正式投资运营,为群众创出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百姓增收致富。

张海正说,在我心中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虽然说都会遇到巨大的困难,但我会努力的。一是打造好红色教育基地;二是扩大鞋业规模,让更多的人就业。

负重的张书记深知,肩上担的是责任,他任重道远。

提起红色西峪,让村上人们引为自豪。这里曾是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驻地,《黄河日报》驻地,太岳四分区第二医疗所所在地。西峪村成为救治前线伤病员的大后方,当年的乡亲们积极为部队提供服务,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书记路文社,带我在村上转了一转,我们走过了第二医疗所旧址,还来到了曾经的《黄河日报》编辑部。

《黄河日报》办报宗旨为:抗战,进步,团结,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倍感荣幸,倍感意义深远。

我走进了那个由戏台改造成的生产车间,这里就是德豪全鞋业生产线,工人们正紧张的工作着。车间负责人董路云告诉我:所生产的鞋面,都是知名品牌,有足力健、360、安踏、耐克、斯凯奇等,这真是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繁忙紧张的流水作业线,就是由一个个爱岗敬业的工人们用汗水撑起的,是他们的奉献,才让企业办的风风火火。

女工邢霞霞从生产的第一天起,一直干到了今天。她任务完得好,质量过得硬,成为生产骨干,并受到大家的好评。她兴奋的告诉我:我能够全身心的扑在生产上,是因为家庭少有拖累,丈夫在外开车,儿子上大学,公公还能做口饭。这一切都保证她能一心一意的把精力投在工作中。

与邢霞霞家庭状况不一样的崔素敏,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将来孩子们还要上大学。一个家庭,要供两个大学生,那可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这将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对比,素敏在村上班,丈夫在外打工,他们一刻也不敢停下来。

素敏每天早早起床,要给公公做饭,下班后急急匆匆往家赶,这是个顾家的女人。她家还种着三亩多的地,农忙时,她要去种去收;农闲时,就积极去上班。她做到了种地上班两不误,这一切为的就是能有更多的收入。这个工人她当的很不易,她以坚强的信念,憧憬着未来,坚持着干了下来。

84岁的路长生,独自一人生活着,他把屋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他说:我妈活了91岁。

这位老人享受着农村养老金,无忧无虑的幸福的生活着。他能如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还有一个贴身的小棉袄,他兴奋地说:这个女儿是四岁时抱回来的,她对我这么好,那比亲生的还要亲……

以下是来自村中的图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