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泡泡熊popo

斯蒂芬·金:如果你没时间读书,那你就没时间写作

泡泡熊popo  · 简书  ·  · 2017-07-01 20:14

这本书中有些内容——或许太多内容——是关于我如何学习写作的。还有许多是关于如何写得更好。其余的部分——可能是最好的部分——是一张特许证:你可以写,你该去写,而且如果你足够勇敢,开始写了,你就要坚持下去。写作,跟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神奇的生命之水。这水免费,所以畅饮吧。

干杯,再满上。

——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以极其直接和诚实的口吻,写了他的个人经历、写作遇到的问题和他的解决方式,选了阅读、写作状态和改稿的三个阶段,以此篇作读书摘记。

一、阅读

1.好的作品能教给学习写作的人以风格、优雅叙事、情节发展、丰满可信的人物创作,还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个好故事再加上好文笔,看的人血脉贲张,仿佛被击倒在地,这是任何一个作家经受锻造的必由之路。除非你曾被好作品震倒,否则你决不可能希望让自己的作品也有如此力量,将读者震住。

2.你可能会发觉自己借用了一种特别触动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没什么不妥。不同风格的混合杂糅在形成你个人风格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却不是凭空发生的。你必须广泛阅读涉猎,同时不断精炼并且重新定义自己的作品。

3.我很难相信那些很少阅读的人竟然也打算写作。如果你没时间读书,那你就没时间(也没工具)写作。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4.电视机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作家最不需要的东西。阅读要花时间,而电视这个玻璃奶嘴会占掉太多的时间。

二、写作中

1.一旦我开始写某本书,除非万不得已,我不加停顿,也不会放慢速度。如果我不是每天都写,人物在我脑子里就开始走样——他们开始变得像是小说里的人物,而不是真实的人。叙述故事的刀锋开始生锈,我就开始对故事情节和进展失去控制。我喜欢鲜活滚烫、几乎灼人的写作状态。

2.你写作的地方不妨简陋,并且只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扇你甘心关上的门。关门等于是以你的方式告诉世界,也告诉自己,说你是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3.在我看来,短篇也罢,长篇小说也罢,都是由三部分构成:叙事,将故事从A点推至B点最终至Z点结束;描写,为读者描绘出现场感觉;还有对话,通过具体言语赋予人物生命。你可能会奇怪,情节构思应该摆在什么位置。至少我的答案是——没有它的位置。

我不信任情节构思有两个理由:首先,因为真实的生活多半是不经构思的,哪怕是算上我们所有的合理预警和精心计划依然如此;其次,因为我相信情节构思和真正创作的自发性是互不相容的。我对于写小说的基本信念是——故事几乎都是自发的。作家的职责就是给它们提供发展的所在。

4.描述可以使读者亲身参与到故事中来。好的描述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技巧,之所以说除非大量阅读大量写作,否则你决不可能成功,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不是很喜欢那种事无巨细地描述人物外形特征及穿着打扮的写作风格。我更愿意让读者来想象那些面容、身形以及穿着。我认为,与其描写人物的外在形象,还不如突出现场感和特征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我看来,好的描写通常由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这就足以代表其他一切。

5.写作真正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粉饰语汇,也许因为你对自己用的小短词感到有些羞愧,所以找些大词来代替。这就好比给家养的宠物穿上晚礼服打扮起来。我只是叫你有话直说。用词的第一条规矩是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准确描述很重要。

6.真实生活中没有所谓“坏人”或者“最好的朋友”还有“有一颗金子般真心的妓女”;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人都认为我们自己是主角,是主要人物、大块奶酪;宝贝,摄像机拍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如果你能把这种姿态带入你的小说,可能会觉得这并不能让你更容易地塑造出很出彩的人物,但你也不容易写出那种单调肤浅的傻瓜人物,流行小说里尽是这等角色。

7.如果你了解你创造出的人物,你就会知道该用什么词,从而也能让我们更了解这个讲话的人,使他或者她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每个角色自由地开口讲话,完全不要去考虑礼仪风纪检查团或者基督教女子读书会赞同与否,否则你就是懦弱,还得加上不诚实。

8.如果你工作得力,那么你笔下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自己拿主意干自己的事。我知道若非亲身经历过这一切,你会觉得这说法很玄,怪瘆人的,其实真正发生的时候感觉棒极了,好玩极了。而且这样一来你很多的问题都可以得解,相信我。

9.关于背景故事,要记住的就是:1)人人都有过去;2)其中大半都很无趣。留住有趣的部分,别在其余部分多费笔墨。漫长的人生故事在酒吧里会比较受欢迎。

三、完成后重读、修饰部分

1.在比较深层的思维层面,我正在问自己几个大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是:这故事连贯吗?如果是,那么要怎样才能将这种连贯变得歌曲般流畅?故事中有反复出现的内容吗?能不能把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作为主题?我怎样才能让那些深层的意义更清晰?而我最想要的是共鸣,在我忠实的读者合上书本,这共鸣仍然留在他/她的脑海(还有心中),回旋片刻。

2.通常我想到节奏的问题时,总会援引埃尔默·伦纳德,因为他的说法简单明了,切中要害——删除枯燥部分。这就意味着缩减内容以加快速度,最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这么干(杀掉你的心头好,干掉你的宝贝,哪怕这样做会伤透了你那颗自我大膨胀的小作家之心,拿掉你最爱的)。

3.我收到过一张潦草的字条,从此我改变了修改小说的方式,是一个编辑写下的警句:“不错,但太松。你得改得紧凑些。公式:第二稿=第一稿-10%。祝好运。”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