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罗娜Rona
90后,吃货女孩一枚。 喜欢写写心里话、对...
今天看啥  ›  专栏  ›  罗娜Rona

收入愈高,就愈幸福吗?

罗娜Rona  · 简书  ·  · 2018-12-02 16:53

我曾在网路上看过一个极其无奈的故事:

二十年前,当时家境贫穷,我的爸妈每天都在为“没有钱”烦恼。

眼看着要到期的房贷、车贷,还有祖父母生病的住院医疗费,再加上小朋友上学补习的各种开支,加起来对当时的我们家来说,一份工作的薪水根本完全无法负荷,因此,当时的我爸白天工作,晚上兼职,每天看到他的时间大概不到十分钟。


二十年后,我爸爸的兼职事业小有成就,甚至开了一间小公司请了员工,不愁吃穿还能送孩子出国留学圆梦。然而,我的爸妈依然在为“钱”吵架。

母亲重视卫生品质、健康烹煮,以前10块钱能吃饱,现在要30块钱才能吃好;父亲则觉得她在浪费金钱,应该要维持旧有饮食习惯,把钱存下来。食衣住行育乐,因为消费升级的定义不同,两人对于“金钱”的争执反而没有因富有而消停。

其实这个故事反映了多数家庭最真实的一面——在月薪5000的时候,觉得月薪10000一定能存下一些财富;在月薪10000的时候,觉得月薪20000才能够满足家里对经济的需求。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这本书中,作者郑也夫提出了目前消费型态社会和幸福、休闲之间的关系。

从原本三餐不继的日子,到可以吃饱穿暖的薪资,那幸福感确实会增加。但收入一但过了温饱线,就不再是正向关系。就像前面故事所提的,收入提高,不一定会随之感到更幸福,反而因为新的消费欲望膨胀,会有新的争执点发生,幸福感反而会降低。

再来,通常因为科技进步,我们拥有愈高的薪水,是因为工作能力受到认同、为公司产出的利益效率也愈来愈高。然而,为何高效率的状态下,我们仍然没有获得更多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赚愈多钱,但用这些钱的时间却愈来愈少。

作者认为:

“消费主义的胜利,意味着并决定了拒绝缩短工时。消费主义的胜利意味着它的价值观内化在很多人心中,很多人感到自己物质占有上的不足,要去拼命地挣钱和花钱。而挣钱和花钱恰恰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支出。”

因为商业发展,促使我们不断产生新的消费欲望。可能是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又有可能是因为当刚需已经完全被满足,我们对于“想要”的需求却是毫无限制的延伸。

因此,为了满足内心期待,我们不得不延长工时,出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消费、延长工时”的恶性循环。



其实,很多时候的我们,都已经陷入这个模式里而不自知。因此,愈赚钱,我们愈不快乐。

我们应该要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是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还是心中的幸福充满感较为重要?

这不是一道是非题。选择欲望并没有错,只是要失去“陪伴家人的时间”;选择内心幸福也没有错,只是要牺牲“赚取更多金钱的机会”。

唯有想清楚自己的选择,与爱的人事物达成一致的共识,才能和谐地与金钱共存,而不是让它成为每天饭桌上争执的主角。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