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胡俊0320

「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5,胡俊

胡俊0320  · 简书  ·  · 2019-07-12 22:35

拆页五

来自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P75

我们对米娅在跳伞学校的培训经历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可以说明为什么那些激发人们付出更多务力、延缓学习过程的困难—有间隔的、安排穿插内容的、混合式的练习,以及其他学习方式会有种种不便,却也能换来更牢固、更准确、更持久的学习效果。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创造了一个词,来描述那些能换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即“合意困难”。

(“合意困难”指在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的麻烦。它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提高,但从长期看能提升学习效果。—编者注)

P88

通过这项测验,我们再次总结出两条熟悉的经验。首先,让练习增加一些难度,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上的成果来得慢一些。虽然这样做在当时会让人觉得收效不明显,但在之后却可以让学习成果更牢固、更准确,而且更持久。其次,我们在判断什么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会受到自以为精通的错觉的影响。

当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棒球队球员在15下击打练习中不停地练习弧线球时,他们更容易记住为了应对这种球路,自己需要感知什么,以及需要怎样反应,例如棒球旋转的样子、棒球如何改变方位、方位改变的速度有多快,以及要等多长时间才能看到弧线出现。他们的表现是有进步,但回想这些感知与反应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轻松,这就导致了学习成果没有持久性。在你知道对手会投弧线球时,击打弧线球需要的是一种技能;在你不知道对手会投什么样的球时,击打弧线球就需要另一种技能了。棒球运动员需要培养出后一种技能,但他们练习的往往是前种。而前一种练习是集中练习,只能在短期记忆上取得进步。对于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棒球队的球员来说,当训练是随机投球时,检索必要的技能就变得更具挑战性。应对这种挑战会让技术进步来得更慢,但效果会更持久。

这种矛盾便是学习中“合意困难”概念的核心。检索(或者说,实际上是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I,重述知识」如何判断“合意困难”

学习有三个关键步骤,分别是:编码、巩固、检索。在学习中添加适当的困难,能够触发编码和检索过程,从而支持学习、理解,以及记忆。这一类的困难,造成短期学习难度的提高,来换来更牢固、更准确、更持久的学习效果,我们称之为“合意困难”。

上面有个关键词是适当的,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合意困难”。如何去判断一个困难是“合意困难”还是不是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合意困难”:

1、目的性

“合意困难”的目的,在于通过给短期的学习增加难度,让学习更好的长期学习效果。因而,无法强化所需技能的困难,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学以致用的挑战,都可以归位不合意的。

例如:对于一名电视主持人,合意的培训可能是让你一边看新闻,一边找人在你旁边不停地耳语。但这种困难,对于一个网络主持来说,应该就没有什么帮助。

2、有效性

一个困难,假如是无法解决的,就直接导致学习无法进行,很明显是违反了初衷。想要让困难是合意的,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例如:书本中句子中部分词语缺失,可以看出合意困难,但如果是整段缺失甚至整页的缺失,就应当看成是不合意困难。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鉴于每个学习者不同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你适用的合意困难,他人不一定适用。

「A1,激活经验」坎坷的驾照

2012年5月份,打算买台车,方便出门玩。于是就报名考驾照,当时东莞考驾照差不多需要等半年时间,老家只要1个月左右,于是选择了回老家考。

回老家待一个月学车,明显不太现实,我就在东莞请了个教练单独教我,我上手很快,第二天就带我上路跑了。学了7天,半坡起步,倒桩,侧方位停车等都练习的很熟练了,教练也跟我说回家考试肯定没问题。

1个月后,回老家考试,在东莞练车开的是捷达,上路开的是卡罗拉,老家练习和考试的车是普桑,我爸给我练车用的是哈弗,这些车开起来有那么一点的不一样。科目一在我2小时的手机刷题之后,很顺利的过了。第二天接着科目二倒桩,结果教练跟我说,可以让人帮我喊,既然可以喊着过我就不自己看标识来开来呗,结果很悲催的被人给喊挂了,要等一个月才能再重考。MMP,当时既想抽教练一顿,也想抽自己一顿,明明自己能过的。结局已然,飞回东莞,下个月再来。

回东莞,又抓着东莞的教练练习了几个早上。1个月之后,上午科目二重考,这次自己考,顺利通过。接着下午考科目三路考,一路开着很顺畅,到了一个掉头的地方,由于那里比较宽,可以双向掉头。我的车已经进入开始掉头了,对面车道一辆车突然插进来也掉头,我一个加速甩了过去,掉头还是很顺畅的,只是把考官在车里给甩了一下,立马就被说。

随后经过路口的时候,考官跟我说,靠边停车,我立马想起来科目一立马提到路口200米内不可以停车,我就专门开多了点距离好好停下车来。你猜怎么着,路口前面正好有个修好了但是没有使用的公交站,我停车距离那个公交站不到50米。科目三顺利的又挂了!!!

事后教练和我说,让你过就不会那里喊你停车了。当时由于江西路考通过率太高,专门省里派人下来压一压通过率的。WTF?还可以这样!

回到东莞后,怕下一个月路考还这样啊,我赶紧把科目一的交通规则好好的过了一遍。你们猜猜看,一个月后补考过了没?

我这开车技术,一个月后补考科目三,当然是顺利通过啦~

虽说驾照到手太坎坷,但是也有而外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些交通规则忘不了!考驾照前,穿插着练习过多台不同类型的车子,这也让我现在什么车子给我开,上手都不超过5分钟。

“合理困难”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拆页六

来自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P85

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就是要忘掉一些东西,这一点很难理解,但又非常重要。当从个人电脑切换到苹果Mac电脑时,或是从微软Windows平台切换到其他平台时,为了学习新系统的架构,你必须忘掉很多东西,这样才能轻松地进行操作,把心思用在如何工作而不是研究电脑上。跳伞学校的培训也是一个例子。从军队退役后,不少伞兵想当一名跳伞消防员。和军队相比,跳伞消防员搭乘的飞机不同、设备不同,跳伞规则也不一样。在军队接受过跳伞培训其实是跳伞消防员的一大劣势,因为你必须得忘掉已经成为条件反射的跳伞程序,用新知识替换旧知识。虽然在外行人眼中,这两项工作都是背着降落伞从飞机上跳下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只要是想学习新知识,你就必须忘记与复杂知识相关联的线索。

「I,重述知识」遗忘,可能是件好事

拆页中讲到的例子,明显的能看到前面的知识或者技能已经是条件反射的心智模型,随时会被调用出来。加强大脑检索的局限性,在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我们要有意识的忘记旧知识的检索线索,给新的知识提供检索的线索。

便签法学习的时候,我们会注意不要去附会旧知,即使是旧书,我们也希望能拆书新意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都会有意识的避免套用旧知,都是在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新的知识时,拆书法可以直接八大问下手,去分辨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边界。没有去强调遗忘旧知这一块。

拆页的方法更多的是针对新知与旧知相反,同时旧知养成了心智模型的情况。如果新知不存在旧知与其相反,或者有相反的旧知,但是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长期记忆,那这个遗忘也就没有必要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