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港交所对新股定价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新一代优秀企业在港上市。改革包括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引入更灵活的分配机制,提高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并调整初始公众持股量要求和引入“初始自由流通量”规则。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改革目的
提升新股定价及分配机制的稳健性,保持国际竞争力,持续吸引新一代的优秀企业在港上市,确保制度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
关键观点2: 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
港交所修订了回拨机制、更明确的配售机制,可协助机构投资者获得更具合理性的配售比例,提升定价效率及市场透明度。
关键观点3: 散户中签难度可能加大
联交所的建议旨在保留公众投资者获分配首次公开招股股份权利的同时,限制有关分配的程度以降低错误定价的风险。但一些投资者认为此举可能伤及散户,导致中签率大幅下降。
关键观点4: 机构话语权提升
新规允许新上市申请人选用机制 A 或机制 B,作为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的分配机制。这将使得机构有更多机会参与优质新股的投资,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将提升。
关键观点5: 初始公众持股量要求更有弹性
港交所引入了根据市值而设的层级式初始公众持股量要求,为申请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更明确的参考指引。这一调整旨在适应更多市值庞大的公司上市需求,使初始公众持股量要求更具弹性。
关键观点6: 初始自由流通量规则的引入
港交所此次引入了“初始自由流通量”规则,这可能对发行人的交易活跃度和投行的交易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