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宁小毒被占用

浅谈手法-写作视角:为什么我的文章总被人说太干?

宁小毒被占用  · 简书  ·  · 2020-01-07 19:46

这几天判学生的期末作业,给的主题是“2020年,90后集体奔三”,自由发挥。

有一篇文章的开头非常权威,是这样写的:

70后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离职时间是四年以上,80后是三年半,90后是19个月,而95后,只有7个月。

虽然经济不断在下行,工作越来越难找,房贷花呗白条压着大家喘不上来气,可是90后却还是敢一言不合就裸辞。

在《90后洞察报告》里,有将近一半的90后表示,自己最无法接受的同事类型就是“爱讨好上级”。

上来就从宏观的视角,用数据树立了自己文章的权威性。

我的学生会罗列数据说服读者了?这点我可还没教,真是自学成才!

但是往后看,我发现了问题:

马云曾经说过,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这启发了我,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20岁到30岁,10年时间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到25,这5年时间里,男人找女朋友,结婚生子打拼事业 ……25到30岁一定要去拼……

……25岁到30岁这五年时间足以造就一个涅槃新生的优秀男人。而男人最有事业心和冲劲的年龄,也恰好是25-30岁的黄金时段。

看下来后,总觉得文章干巴巴,好像我妈正在我耳边絮絮叨叨地说“谁谁谁的闺女结婚生娃了”、“谁谁谁的儿子考上哈佛了”,满满的说教感。

为什么你的文章总被人说太干?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文章总喜欢站在一个角度阐述问题?

比如这一篇考卷,写90后的生活现状,作者似乎一直围绕宏观数据来写。

这是一把双刃剑。

诚然宏观数据容易制造权威感,但过多的数据罗列也会造成无趣感。

于是,这篇文章更像一个说明报告。

带着数据飘在半空,只可远观,无法产生任何代入感。

读者看完后只会觉得“嗯,干货挺多……所以读起来也很很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何让自己的文章丰满起来呢?

学会切换视角写作,这是一个合格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如何切换视角呢?

三种切换视角的方法

新手写文,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一直站在自己的主观视角,自说自话。

写了一段时间的人,则会狡猾地搬出某位名人来替自己说话——如果实在没有这句话,那就“制造(xia bian)”一个。

所以,这就是鲁迅和杜甫爷爷为什么凭空冒出那么多语录的缘故。

真正的写作老手,不自嗨,不制造名人名言,他们会不断地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诉说自己的观点,吸引着你在一通“迷魂汤”中频频点头。

这就用到了三种切换视角的写作方法:

1、宏观-微观视角切换

2、主客体视角切换

3、核心关系视角切换

宏观-微观视角切换

即说完一个宏观的状况,如数据报告、官方描述、整体印象等,再跳转视角,描述一下局部细节,比如具体场景、事件、话语、行为等。

还是拿上文的考卷举例,在罗列完90后的观察报告数据后,如果加一些身边90后常见问题,比如“保温杯里泡枸杞”、“30岁不到就饱受发际线困扰”、“一言不合就把老板炒了”,文章的可读性就会大大提高。

再比如,描述印度脏乱差。

我们可以从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入手,再说一下大部分人对印度卫生的印象,这是宏观描写。

之后我们可以描述一下印度的街道场景,比如随处可见的蚊蝇,小卖部里脏到看不清里面液体颜色的饮料瓶,小餐馆的人拿着黑乎乎的抹布擦桌子……这是微观描写。

有宏观数据描述,又有典型的具体事例支撑,文章立刻丰满起来。

主客体视角切换

描述一个足球运动员非常伟大,该怎么说?

他职业生涯进了多少球?获得了多少冠军?有多少粉丝热爱?

不,这些都不是。

说一个运动员伟大,有什么话能比他对手的夸奖更有说服力呢?

比如曾经有个贝克汉姆的纪录片,里面为了描述小贝“万人迷”的属性,特意拜访了他的很多对手。

“哦,他的脸太帅了,害得我忍不住一直盯着他的脸看,根本没精力看他脚底下的球,结果……他就这么进球了!”

“我的上帝呀,我真想把球踢到他那张脸上,因为太迷人了,我都无法集中精力看球了!”

看,说贝克汉姆帅,亲戚朋友粉丝说十句他帅,都不如站在他的对手角度夸一句。

这就是主体-客体视角切换的妙处。

核心关系视角切换

我们90后真的好难啊,你看我们都秃了……

我们90后已经有人得高血压了,生活的压力太大了!

我们90后有个性,动不动就喜欢辞退老板……

看看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觉得对象感十足,但是说服力不够?

描写90后的生活状态及遇到的困难,如果仅仅站在90后的角度去写,就显得略平了。

但是,如果加上“70后是这样评价90后的……”,“80后对90后的看法是这样的……”,“00后们觉得90后如何如何……”,是不是感觉对90后的描述立体丰满了很多?

说一个人很优秀,不要一直站在他的角度上去说他会什么什么,获了多少奖。

还可以站在他父母、亲戚、朋友的角度去描写,比如在父母眼中,他一直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老师眼中,他努力好学,在朋友眼中,他仗义开朗……再配合上具体的事件描述,瞬间人物就变得更加丰满了,整篇文章也更具可读性。

跳出主观视角,站在与描写对象有主要关系的人物的视角去写,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是核心关系视角切换。

视角的切换,能够立竿见影地帮助你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希望自己的文章不干,同时兼具权威性与趣味性?

视角的切换,绝对是一种立竿见影的写作手法。

比如:

网红papi酱,在爆红之前已经在影视圈摸爬滚打了10年,做编剧、当导演。

每个短视频转发量过万的背后,是她和团队苦思冥想抠选题、不眠不休剪片的成果。

他们的成功,正是靠着专业到极致的精神,不辜负、不敷衍的态度。

人生下半场,不出众便出局。

再比如:

那些活出开挂般人生的人,你知道他们在暗处默默蓄力了多久?

口红一哥李佳琦,一年365天,他直播389场。

直播时曾一口气试了380支口红,试完嘴巴红肿、疼到不行。

两段文字明明都是在说教,但却丝毫不会让人产生被叨叨的感觉。

这就是用了宏观-微观视角切换的写作手法。

所以,没事尝试用多视角切换的方法修改一下自己干巴巴的文章吧,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PS: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切换视角是为了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内容更加丰富,并不是为了炫技。

切换的节奏千万不要太快,切勿为了使用而使用,否则很有可能造成读者思维混乱,反而无法产生代入感。


浅谈手法系列:

01 浅谈手法-比喻:为什么我的文章总显得过于直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