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青鸟诗

于沉默中——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青鸟诗  · 简书  ·  · 2018-10-08 17:41


文||青木


我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就深深地被吸引了,无论是文字的美丽还是故事的有趣都给我极大的兴致,这就是一个好作家的魅力所在。

如今我二十一岁,说的话也不是很多,但和知心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妙语连珠,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信得过这些朋友,所以口无遮拦什么都敢说,但在陌生人面前就会羞涩,什么话也不说,这也不是沉默就是胆怯。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好就好在它的大背景,我觉得很有戏剧性的大背景。倘若读者都了解王小波的生平那我就没有必要去说的很明确,也怕写的东西被审核,做人就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王在开篇就和我说了一个故事,那是君特·格拉斯写的小说《铁皮鼓》,讲述的是关于小奥斯卡荒诞的童年故事。我伊始觉得有趣就去读了这本书,就了解了更多关于“沉默”这个词的含义。电影我没有找到资源,只有些许片段就没有好好看。

王主要就想用荒诞的故事来说现实问题,那个年代大家都不敢说话,都像是长不大的小奥斯卡一样。既不敢做一些大人主义的事情又不敢开口说一些大人主义的话。

我在学习《易经》中讼卦的时候知道所谓的大人是断是非判好坏的人,这样我就能够稍稍理解大家都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心情,我们尚且才学疏浅还看不清自己跟别说去断是非了,做不到做不到。

我对沉默的理解是,有这么几类人会去沉默。第一类就是学问高深的人,无论是在哪里总会有这样的大师默不作声。正如王所说的那样“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够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你还想学到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下去。”

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没有先天条件基础,曾子也一日三省。沉默的时候头脑才是清醒的,那时候我们才会静下心去思考。而且大师的沉默有传播性,人都是会学习的,见贤思齐。所以会有很多人在这种熏陶中变得沉默。

我小的时候就听说一句话“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在我还没有文化的时候就知道金子要比银子好,但是金子和银子我都没有办法去拥有,既然沉默就是金子那么我就选择成沉默好了。但这种沉默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如果这样一直不说话会被当成哑巴吧!

这就是第二类沉默的人,不知道要说什么话,沉默只是选择逃避的借口。我想着更多的人应当是这样的,连我自己也是的,芸芸众生。有个词语叫做戛然而止,停止之后就是沉默一语不发,这就是大众的现状。

王在写《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是想来说一说自己操蛋的往事。那时候王还是个毛没有长齐的小屁孩子,所以他才敢指着炼出来的钢铁说是牛屎,我读到这里简直要被笑死。然后想象着工人叔叔扛着铁叉吐了口唾沫“小屁孩瞎几把说”。

沉默的第三类我自以为是那些有坏心思的人,你只能说他有做坏事的企图,究竟做没做还没有发生无法取证,所以尚且还不能都定义这样的人是坏是好,我也不是大人。人一旦有坏心思就会变得少言,归结到底就是怕被发现,王在做一些坏事的时候就在一声不吭地做,干净利落不露马脚。

沉默和话语是相对的。话语即是权力,掌握了话语就掌握了主动权。《沉默的大多数》主要讲述了王在特殊时期的有趣的事情,但是大家都不敢发言,怕招惹祸端,祸从口出就是这样衍生而来的。如果你读过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你就能够深深体会到那些说话人的心情了。


依我自己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沉默的大师,但在这上面衍生了许许多多挂着沉默头衔的人。在关键时刻又不发声音,就是在效仿大师的做法,可是驴和马大家一眼就能够认出来,以为不叫唤就没事了吗?

我在最近了解比较多的是关于崔永元的话题,关于“黄金大米”和方舟子的舆论,关于影视界的一切。这些都是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所以王在写作的时候就会知道,沉默的只是大多数,任何时候自己都不会绝对。崔永元的发声就代表着少数的理性人,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说真话。

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已经三岁了,那个时候我的姐姐要天天背着我。突然有一天我开口说了话,我母亲才放心大胆地去打牌了,幸亏不会是个哑巴。于是我就被幸亏地接受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父亲还在锅灶旁打瞌睡,锅里的水沸了又沸。

既然我不是个哑巴就要去说话,但是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又让我很难受,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又坚决不可以说。我五岁那一年,村子里刚刚通了电。于是就能看见原本用的好好的煤油灯被丢的到处都是,习惯了灯火摇晃的烛光倒影在有电的时期都能痛彻的改掉了。

我不觉得有什么好的,无非就是不用担心透过窗户的风不会吹灭那个套着玻璃屏障的光源。事实恰恰相反,对于电着实没有多大用处,一个月缴纳的费用都有点吃不消,我倒是愿意吃一次肉而不点这个与时俱进的产物。

好处嘛也不能说一无是处,手电筒还是有用的,作为移动的光源,在晚上出门拉屎就不用害怕什么妖魔鬼怪了。这一点上倒是帮我树立起一个英雄主义的形象,以至于天一黑我就会幻想自己是个光明使者,它就是我击败黑夜之中的鬼怪的利器。

有人笑我,大人们笑我天真,大孩子笑我傻,我不语,我不知道在我这个年纪是否该有这样的思维,我也不能反驳,因为就目前的水平来看,我的语言水平远远不及那些会说一些话的人。

虽然有些人字都不识一个,说三道四的活还是很厉害的,有时候我就膜拜这些个练家子。当然我是不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所以我敢做一些大人们反对做的事,比如把筷子插在饭里,比如跑到树林里让鸟拉屎滴落在头上。我不觉得这些到底代表什么,在我的年纪这些纯粹的就是好玩。当然招来的打骂都是要我来承受的。我没有反驳,条件反射的觉得这是我犯了错,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我选择了沉默。

沉默不代表我不会表达,我只是觉得有理说不清的感受我承受不来,弄不好气死了自己还会被别人家笑话,说哪家的孩子活生生的被自己给气死了,先不说父母怎么想,我就是气死了在天之灵也尚且感到耻辱。

我不喜欢冗长的对话,没多少滋味可言,就算有那也是齁到嗓子眼了。故此别人的言语多多少少会引起我的一些反感,但不是针对所有人,话糙理不糙的情况就要换另外一种态度了。

王小波说,沉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当然说话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在于他们的表达方式,含蓄还是直截了当的挑明话题。当然我不是生在那样的年代,许多话是不敢说的。

我现在又多读了几遍,只有在不断的赏析之中你才能够获得新的。朱熹就说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且我对于那段挥之不去的历史兴趣浓厚,倘若小波的刻画都是真的那简直就太有趣了,我在读的过程之中就知道那些确实是真的。

如今我想沉默,想遵循王的学习理论一直沉默下去。但有时候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说话,这个应该是为了正义。古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一种博爱的心奉献的心。所以沉默也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我们大可以从几种方式生活中跳跃选择。

有些东西正如书里说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想这其中的道理正是符合于我的窘境了吧。好在能听我说的人还是有的,这样我也就不至于一直不说话了,也就避免了我有可能变成一个哑巴这样一个结果。

我也沉默了多年,而我的青春年华还在,我不想这么早就结束自己的鸣唱。大好的时光还是有的,沉默是个方式,适当的释放也是生存之道。

二十载的沉默,或许还要酝酿吧。毕竟绝唱总是稀少的,而沉默却是大多数的。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