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哦天哪天
两轮日月走东西,搬今古兴和废。爱憎一向很鲜明,你可以侮辱我的人,但不可否定我的品味。壹欣赏水平不高,喜欢些窃玉偷香的淫书艳语、情欲电影。枕边常放《金瓶梅》,不时看看Cult和血腥B级片;因专业原因对纪录电影略有研究,若有同好,欢迎交流。贰表现即本质,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接受一切漂亮的废物和白痴美人,不关心丑男丑女有趣的灵魂。三次元审美比较东方,受不了肌肉猛男和大胸辣妹。有粉籍,但本质多担。叁美漫二次元,十年X-reader+蝙蝠侠粉丝,喜欢Chris Claremont、Grant Morriso
今天看啥  ›  专栏  ›  哦天哪天

为啥西方恐怖片里的元素要比东亚恐怖片丰富很多?

哦天哪天  · 豆瓣  ·  · 2019-09-26 12:30

回忆西方恐怖片元素,第一个便想到了最近组里流量很大的小丑:

早在1892年问世的歌剧《Pagliacci》里就已经出现了恐怖杀人小丑的形象。

而1970-1980年间,杀人小丑更是融入了流行文化。其主要原因是1978年震惊全美的连环杀手约翰·韦恩·盖西落网。他被指控杀了33人,而实际数目甚至还在此之上。盖西在被捕前曾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筹办过一个小丑俱乐部,并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形象“小丑坡格”(Pogo the Clown):

受此影响,1986年史蒂芬·金创作了小说《it》(国内翻译《小丑回魂》)。

两年后,B级电影《外太空杀人小丑》上映,以200万刀的成本获取了4362万刀的票房。“小丑热”逐渐加温。

与此同时DC也结束了因漫画审查而风格低幼化的白银时期,进入了风格现实化、黑暗化的青铜时期,小丑的形象也渐渐演变成反社会的疯子。就像1989版蝙蝠侠中尼科尔森饰演的那样。

1990年代后,小丑完全成为了恐怖片中的常驻要素:从1990年首部电影版的《小丑回魂》到1998年的《午夜小丑》,再到2000年的《小丑下地狱》 ,以及2003年的《死亡小丑》,还有2004年的《恐惧小丑》,2008年的《残虐你,娱乐我》,2013年的《万圣节前夜》……

除此之外人偶和洋娃娃也是西方恐怖片的经典符号。有人把对人偶的恐惧归结为“恐怖谷效应”,认为人会恐惧“活物的虚假呈现”。利用恐怖谷效应。

类似的影片非常多,比如温子仁的《死寂》和《安娜贝尔》。

还有1978年的《傀儡凶手》,1987年的《恶魔娃娃》,1989年的《木偶杀人夜》,1992年的《恶魔玩具》,1998年的《鬼娃回魂》……

另外畸形人或与众不同的人也是恐怖片常客,比如侏儒,双胞胎等。像1985年的电影《侏儒怪》和2009年的电影《孤儿院》中都有侏儒形象的出现。

而恐怕片中最出名的双胞胎应该要属《闪灵》里这对小姑娘了。

再者,很多文化中被认为有通灵能力的儿童在恐怖片里也时常出现,成为恶灵附体的对象。比较出名的有1973的《驱魔人》,1976年的《谁能杀死孩子》和《凶兆》,1987年的《宠物坟场》、2010年的《阴儿房》 ……

最后一些恐怖传说和文学中的形象也成为了经常被使用的惊悚元素。比如科学怪人、透明人、狼人、克苏鲁、僵尸、吸血鬼……

对比之下,东亚恐怖片的元素会单一很多,基本都是死时怀有怨念,死后化为厉鬼的女人。例如《午夜凶铃》里的贞子、《咒怨》里的伽椰子、《山村老尸》里的楚人美,以及伊藤润二漫画里的富江……

原因是什么呢?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