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巴塞电影
巴塞电影APP,资深电影编辑团队每日更新有品、有料、原创、独家的电影资讯和深度解读。 公众号:巴塞电影 官网:moviebase.cn
今天看啥  ›  专栏  ›  巴塞电影

同一本小说,日本人拍成7分,而我们只有5分……

巴塞电影  · 简书  · 电影  · 2018-02-09 20:18

每个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几本东野圭吾的书。

他笔下的故事,有股难以言喻的魔力,让你自打开第一页起,便被下了咒般停不下来。直至曲终人散,虽掩卷,却依旧沉溺于另一世界的诡计与悲喜,无法脱身。

无数的影视作品翻拍,《嫌疑犯X的献身》《白夜行》《恶意》......但我最期待的,还是泪目无数次的《解忧杂货店》。

最近,最期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解忧杂货店》两次来到大银幕。

然而事实很残酷:国产版不伦不类的改编,看得我脑壳生疼、无动于衷。

抱着忐忑的心理,我去电影院看了日版。没想到,再次找回曾经的感动。

来看看这部作品,改编得多好——

《浪矢解忧杂货店

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

原著《解忧杂货店》,是一个经典的非线性叙述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有一家会回答大家烦恼的浪矢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浪矢先生的回答。

2012年,三个年轻人闯进人去楼空的杂货店,却意外卷入了一场奇遇......

故事横跨几十年,通过杂货店的投信口,让过去的信穿越未来,未来的信又回到过去。

每封信的主人公都因为浪矢先生的回信而得到不同的影响,随着剧情的发展,不同的人生渐渐交会......在揭开全貌时,相信许多人都会热泪盈眶。

因为东野圭吾的写作题材向往皆是推理类,所以催人泪下的《解忧杂货店》被誉为“最不东野圭吾”的文学作品。

然而稍一回味,书中庞大而复杂的叙述线,若非逻辑缜密与写作了得,又何能讲述这么结构巧思的故事。每每扣人心弦,一翻书便停不下来。

因此,凭借“东野圭吾”这块吸金招牌,即便在纸媒萧条的低潮下,《解忧杂货店》依旧势不可挡

全球销售量突破1000万本,长期占据亚马逊最畅销书籍。

豆瓣的评价人数多达26万,这在书籍类中非常罕见。

但同时,改编问题也随之而来——小说的优点,时常会变成电影的缺点。不是有句话这么说么:

“三流小说能改编成一流电影,而一流小说往往难以改编好。”

为什么?

第一,电影是有体量限制的。

因此,如何将小说内容进行取舍,是一个万般纠结的问题。

更何况,《解忧杂货店》还是一部故事线众多、而粉丝基数又庞大的大IP。

第二,小说最强大的力量,是以笔触勾画主角的内心;电影的魅力则在于,无须解释,就能用视觉表达信息与意义。

换言之,一个是告诉,一个是展示。

所以,如何将小说的文学性,转化为电影的视觉性,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稍不注意,就沦为一杯兑了水的威士忌,没劲。

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电影的改编就算成功。

令人惊喜的是,日版做到了

它有割舍,将“回答在牛奶箱里”与“听着披头士默祷”两个故事相对独立的章节剔除。

两个小时内,小镇音乐人、想要自杀的少女、迷茫的陪酒女,与32年后的三个年轻人,由一封封信牵针引线,交织成羁绊的图案。

再者,它化少为多,也化多为少。

怎么化少为多?

日版把原著寥寥数笔但又意义重大的片段放大、再创造,让每个观众都体验到决堤般的情感冲击。

举个例子——

《深夜的口琴声》中,迷茫而潦倒的音乐人克郎。他有三个重要片段,在原著中只有数笔描写。

一个是深夜里,他前来投信,面对着貌似无人的杂货店,急切地想向浪矢先生证明自己。于是踌躇片刻,在店前盘腿而坐,吹起了口琴。

琴声扬起,是《重生》的曲子。

克郎躬着背走路、垂着脖子吹口琴,结束后局促望向四周,再孤身走回街头的场景,有令人心碎的力度。

我想,每个看完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孤独而绝望的心绪。

发现么?这份“多”,来自表演的“多”。

当演员有了足够的空间,去注入角色的生命,那么无需多少对白,单透过一个眼神或动作,就能看到他的内心挣扎。

另外一个场景,是天才女歌手水原芹站在舞台演唱克郎的歌。

克郎填曲,她填词。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象征:克郎为了死去的父亲,毅然朝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少女为了英勇就义的克郎,带着他的音乐走下去。

这份爱的流传,始于亲情,却因恩义而更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重生》,读者听不到,光凭想象达到意境美。

而片中,在日本著名音乐家山下达郎的操刀下,天才歌手完整地唱了一遍《重生》,非常好听。

里面的歌词写道:“是你教会我生活之道,我也始终难以忘记你。”

电影让音乐更具意义,音乐让故事得以成长。我想,这就是电影与音乐互相成全的典范。

所以,这份“多”,来自音乐的“多”。(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可以说,日版很好地抓住了东野圭的语言留白,再用视与听打造出电影世界的《解忧杂货店》。

但它更重要的优点是,以“少”衬“多”。这就回到原先的问题,怎么化多为少?

三个方面:镜头克制、对白干净、背景静谧。

不得不拿满是槽点的国产版来对比一下(演技差、植入多就先不提了)。

《解忧杂货店》是一本感人的书。但滥用“感人”,就会变成腻味的鸡汤。而国产版,正中圈套。

泛滥的煽情配乐与特写镜头,一眼就能看出它强行感人的企图心。

话说,胖迪的造型是模仿赵本山吗?

再拿《深夜的口琴声》举例。

克郎与尚在孤儿院的水原芹,怎么建立“知音感”?

国产版非常偷懒,以过多无用的对白和偶遇,来掩盖其动机不足的尴尬,再强行制造两人因音乐而结识的进展。

日版怎么做?

克郎在屋内作着曲,忽然听到门外传来《重生》的稚嫩哼声。他一推开门,小女孩在远处伫立,他侧耳倾听,然后缓缓走近。

一句对白都没有,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却已通过简单的镜头传递给观众。

希区柯克曾说过:“当剧本写好,对白加上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拍摄了。”

说白了,就是锦上添花的意思。

只不过镜头是锦织,对话是鲜花,当故事已经通过镜头传达出信息,随之而来的对白才自然而有意义。

在这点上,日版做得不错。

许多场景舍弃不必要的背景音乐,才换回高潮时更有力的感人;台词精简,让场面调度代替语言说话;镜头多用中远景,拒绝太泛滥的煽情。

那日版有缺点吗?

当然。

因为故事与人物太多,它长跑到一半时,明显把控不住呼吸节奏,导致中间疲软。

也因此,使得整部电影有些松弛,少了原著中几条线交会后螺旋式上升的阅读快感。

但我认为,它依旧是一部值得称颂的改编作品。因为,它抓住了电影的“魂”。

什么是“魂”?

对《解忧杂货店》而言,是一群内心破了个洞的写信人,在写信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路。这是人生分岔口的选择,一段万般痛苦挣扎的内心历程。

对电影二字而言,是一门视觉表达的银幕艺术。

这其中的矛盾在于,电影不是小说。

小说的语言是文字。一部小说,可以用辞藻华美的对白,与长达数十页的内心对话构成。

电影的语言是影像,是由人物在外界压力下的选择而不断推动的故事。

而日版改编成功的地方正在于此——

它做到了以表演、镜头、配乐与剧本为利器,让每个人物不可言说的内心冲突,在银幕的光影中再现。

它动用头脑,用心地调和了文字与影像的矛盾。

这个“魂”,就是5分与7分的差距所在、庸片与佳作的一线之隔。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