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董克平日记

#开始记日记#436 天冷说美食,暖不了身子暖暖心

董克平日记  · 简书  ·  · 2018-04-04 22:57

吃完午饭回家的路上,下雪了。开始时是碎碎粒,慢慢大了一些。晚上去父亲家的时候,坐在车里听得到冰渣雪粒打在车上的声音。北京的交通遇到雨雪天肯定是一团糟,加上今天又是放假的前一天,平时很好走的路也拥堵的寸步难行。仗着对小路的熟悉,躲开主路的拥堵,主要是躲开那些不守规矩爬头加塞的车,躲开那些看到路口都是车还要往里挤的车,顺利到了父亲家。

也许是应寒食节的景,今天的北京真是冷。下雪的时候气温是0℃,体感温度是-4℃。这样的天气有点像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还没有暖气,在房间里还要穿着棉衣才能保暖。寒食节习俗是吃冷食,可是这样的气温下再吃冷的食物,胃肯定受不了。北京四月下雪不多见,不过每年都有倒春寒,只不过今年晚了点。

院子里树下已经有了积雪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午吃饭的时候闲聊,几个人说到对美食的看法。这些年一直在做着和食物(饮食) 有关的事情,几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各地吃来吃去的,即使在北京也是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多一些。吃的多了,对饮食的认识大致会深入一些,也不会轻易用好吃不好吃来评价菜品,更想通过食物看到它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传统菜是前辈的技艺传承和口味积淀的结果,每一个菜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新派菜也是时代的产物,顺应着潮流产生的,同样具有相对的历史文化意义。这样吃饭也许有点累,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出现在你面前的那些食物,才能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尤其是当你与可以称作是美食相遇的那一刻。

蒸长江白鱼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现在只要说到饮食,基本上用“美食” 代替了。尤其是对旧日一些吃食的描述更是离不开美食两个字。过去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社会大众吃饱饭已经是幸福的事情了,吃口荤腥就是口腹享受了。对食物的占有与分配,从来就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贵如慈禧太后这样的人物,逃难(官方文献说是“西狩”,其实是八国联军打进京城,仓皇西逃而已 ) 途中没有了财富也提不到权力的时候,吃口窝窝头就连连说好了。我们看到一些书籍中文人笔下对旧日美食的记录,在记录了饮食历史传承之外,还在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能记录美食或者大宴名菜的人,在当时都不是一般的人,基本上是有钱有闲甚至还是有权的人。写《随园食单》 的袁枚是才子更是官员,《食宪鸿密》 的作者朱彝尊康熙朝是“南书房行走” ,《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才子,在北京做了个半亩园,近现代的梁实秋是个家境殷实的作家,这些人的身份从一个人们未曾注意或者有心忽略的侧面证明,旧日美食这件事,和平民百姓没什么关系。诗中的情趣是不愁吃穿吃饱喝足之后的享受,如果生活中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态,哪有什么情趣可言?

今天社会富足了,百姓成了消费的主要力量,有了对食物挑拣、品评的能力了,但是却把食物泛美食化了,随便吃口东西写出来就以美食相称。饱腹是食物的基本功能,顺口是对食物的基本要求,但这只是具备了成为美食的基本条件。我们常以“色香味型器养” 评价一道菜式,食物具备了这样的特点,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大致就是美食了。好看好吃有营养,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食物,从感官到心理都是美美的感受,才是这个时代的美食气质。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