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落梅kitty
每日锤炼,让文字逐渐带有温度,温暖别人,柔软自己
今天看啥  ›  专栏  ›  落梅kitty

《诗经》中的含蓄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落梅kitty  · 简书  ·  · 2019-03-03 12:56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雎是一首民谣,产生于周南,大概是如今的陕西南面,湖北、四川这一带。

那是一个春天,阳光明媚、小草花芽、河水解冻、花朵绽放,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滋长,成群结队的雎鸠鸟,热热闹闹的聚集在河中央,发出关关关关雌雄相和的声音,撩人心弦。

鸟儿的情歌,最有魅力,最富有生机,这种生命的本能不经意间拨动了青年男子萌动的心弦,连鸟儿都有伴侣,如此快乐,自己也想寻求一位美丽贤惠的女子作为配偶。于是乎四句诗应景而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前两句和后两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诗经中的伟大结构“起兴”结构。

从一只求偶的鸟儿说起,引出自己的情思,这种艺术的表达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学艺术。举两个例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这两首民歌和关雎的结构是一样的,由其他的内容引出真正要表达的重点。看看今天的歌词,好多都采用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关雎的前四句教会了人们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看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说说雎鸠,宋朝朱熹说过,雎鸠的伴侣一辈子只有一个,一辈子夫唱妇随恩爱有加,但从不在公共场合做出特别暧昧的动作,是传统美德的典范。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即漂亮,爱美是人的天性,几千年没变,但在古人眼里,漂亮是一种危险的存在,所谓红颜祸水。苏妲己漂亮,商纣王酒池肉林;褒姒漂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杨贵妃漂亮,从此玄宗不早朝;陈圆圆漂亮,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可以借一句歌词来表达美:“锋利的高跟鞋,让多少心肠破碎”,危险的美。

美很危险,所以必须有约束,靠什么?靠贤淑的道德。正如关雎里面,“窈窕”之上必须有“淑”为前提。这就是祖先的智慧,因为这个年轻人寻求的是终身的伴侣,“好逑”即是指好的配偶,要走向婚姻的,不是短暂的激情。

再来看看年轻男子的意中人在做什么呢?原来她在水中左左右右的采那长短不一的荇菜,在这首诗里,“流”、“采”、“芼”都是采摘的意思。河里一片春光,十分美丽,这让年轻的男子辗转反侧,不得睡眠,男子里全是姑娘的影子,正如歌词所言:“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只有恋爱过的人才能体会吧。

于是这个男孩子拿来琴瑟在河边有目的的弹唱,以便引起女孩子的关注。就如同我们今天大学里的男孩子为了追求喜欢的女孩子,拿着吉人家在宿舍楼下弹唱一样。

琴瑟虽美,遗憾的是河边流水的声音太大,美好用心的音乐就这样被流水的声音遮盖,于是男孩子更换成了钟鼓,就如当今崔健的摇滚,期盼用这样的方式来换取女孩子的回应和关注。

不管这个男孩子爱的如何激烈,这个男孩子从头到尾没有丝毫出格的举动,是典型的发乎情止乎礼。因此关雎是中庸之德的典范,关雎重视道德,赋予中国文学一种传统德性的美。他讲爱情,能够正视人的本能,喜欢就是喜欢,喜欢了就想办法来追求,但又是符合传统道德修养的追求。再则它有起兴的结构,教会了我们中国人一种美好的抒情方法。

因此,足够证明关雎是一首伟大的作品,这也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的源头是《诗经》,而关雎恰恰是《诗经》三百零五首中的第一首,因为它雅正。

最后,关雎在喧闹的钟鼓声中达到高潮,诗到这里,并没有告诉我们结果如何,我们不知道这个男孩子到底有没有追到心仪的女孩子,但是在钟鼓的回声中我们仿佛看到曾经年少的我们,谁不曾年轻过呢?谁不曾为了喜欢的人努力万分呢?这一切足够让我们回味,这就是关雎的美。

附:《诗经》所产生的背景和摘要

穿越千年的历史走进诗经:

一千多年的周周朝,每年初春,在家里猫了一个冬天的老百姓开始了春播,采诗的官吏这个时候走街串巷,采集民歌,回去交给朝廷乐师加工创作,唱给天子听。

因此天子不用走入民间,也能通过这些民歌知道百姓的喜怒哀乐,这类诗歌就是风谣。他们来自周代十五个不同的区域,百姓的民间创作,也就是如今《诗经》中的《风》、《雅》、《颂》这三种分类中的《风》。

除了《风》还有《雅》和《颂》,《雅》是周朝国都周围的那些诗歌创作,比《风》显得高大上,所谓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祀才用的诗歌。

诗经在周代是可以唱的歌曲,而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歌词,有些遗憾。然而我们这个民族是唱着诗经打造着我们的精神文明。

一首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她的曲调有很大关系,对于《诗经》这种以演唱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诗词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说仅从歌词来评价诗经中的哪首诗好,就有点片面了。但是没办法,曲调不能再现当时芬芳。今人只能从诗经文字来尽可能的解读诗经。我们也可以通过诗歌本身的描写来脑补除当时的画面。仔细品味每个字每一段,再结合脑补出来的画面,《诗经》的美也就入木三分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