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凡云1623

唯有冷静和互助才能战胜灾难

凡云1623  · 简书  ·  · 2020-01-31 00:57

最近关于疫情的消息漫天都是,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抵抗疫情的文章和做法。

我自己也写过一篇《致病毒来袭下的众生》,当时主要考虑到提醒身边的老人们重视这件事情。

但是很多关于这次疫情想想法还不够冷静、客观。

最近看了一些各地的做法和说法,挑选一些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01

河南的硬核操作早在几天前就已经被大家所知,也被很多地方学习。

标语、封道、隔离,各种办法和段子层出不穷。

刚看到的时候,觉得河南牛逼,并且对身边这些不重视的亲戚朋友表示无言以对。

直到现在身边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足够重要这件事情,但是我隐约发现河南这种做法也存在隐患。

封道影响后续疏散

1月28日,公安部表示:“对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 违法 行为,要立即报告党委、政府,依法稳妥处置, 维护正常交通秩序 。”

封道设卡确实能够避免病源的流入,但是存在两个问题:

1、可能影响可能出现的疏散状况

暂且不说擅自设卡、封道、造墙这种情况是否违法,封道后无法对封闭区内的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并作出反馈这一点就可能弊大于利。

不谈里面出现疑似病例,封闭区内出现其他需要急救的病例,破坏道路造成的恶劣后果谁能承担。

2、影响物资运送,尤其是医疗物资

这种情况极大影响物资运送,以目前疫情的状况,谁都不能肯定会持续多久。

封闭一周是小事,两周也可接受,但如果是1个月或是两个月,封闭区内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如何保证?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匮乏的物资必将造成供需关系的不平衡,有可能会引起恐慌。

此时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如何进行,是否需要重新恢复交通?

心理疗愈与物理隔离同样重要

1、民众的恐慌心理需要被疏导

不可否认,疫情的突然出现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需要大家重视。

但绝不能矫枉过正。

《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群体的首要特征是个性的消失。群体的行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

在我看来,疫情来袭下的民众,与群体的定义高度一致。

当大家都沉浸在对疫情来袭的恐慌中,冲动的行为和轻信谣言必将如影随形。

我们需要的是更高的透明度和更有公信力的权威说明。

比如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对疫情的分析,还有对疫情的实时播报。

2、长期在封闭环境下生存可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家禁足的这段时间,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

长期禁足后的无所事事和一成不变的生活给我带来巨大压力。

我百度了一下:长期在封闭环境下生活,出现1300万条搜索结果,其中还包括一篇名为《监狱图书馆为服刑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

虽然我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封闭环境下生存”,但在我看来: 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做有限的事与之前的状态相比,可以称得上是”封闭环境“

参考监狱对服刑人员提供信息的说法,我们其实也需要心理压力的排解。

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怀。

02

除了封道、做好防疫措施我们还能做什么?

守望相助!!!

我们还有 更好的行政管制措施,更好地科技手段,更文明的劝导方式,更好的救助服务

借用“呦呦鹿鸣”的一句话:守望相助,才是中国人族群传统的魂。

所有人都在说,多难兴邦。

在危难来临之时,我们会更团结的面对灾难,而不是把灾难堵在门口。

在危难来临之时,我们会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简单地“六亲不认,大义灭亲”

在危难来临之时,我们会将心比心,而不是不管不顾为达成目标撕裂心中的善良。

否则,人们在危机中存活下来,却失去了人性,失去了守望相助的精神,这和无数电影中描述的灾难有什么不同。

03

今天的思考让我想到了《原则》中的一段话:

不仅要考虑第一轮的后果,更要考虑第二、第三轮的后果。第一轮的后果可能是你想要的,而第二、第三轮的后果可能正好相反。因此只关注第一轮的后果——人们都有此倾向——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举个例子,如果你问我想不想取消雨天,我可能会说好的,如果我不考虑第二、第三轮后果的话。

我自己也犯了这个错误,只考虑第一轮的后果,而不关注第二、第三轮的后果。

之前看到这段话,只是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要怎么才能被用起来却不清楚。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努力接纳不同观点。

记录下自己的每一次思考,尝试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同样的问题。

可能会有不错的收获。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