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齐婴宁

三十岁了忽然不知道怎么读书

齐婴宁  · 简书  ·  · 2017-09-19 23:17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囤书,但是怡然自得,碰到喜欢的就多翻几遍,不喜欢的,买了就藏起来或者干脆送人,但很多其实也没看。喜欢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什么都喽两眼。精力好的时候,脑子里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但是这一年常会觉得有些人名、事在嘴边,就是想不起来。他们开始快速消融在脑海中,只是非常必要的时候,才会浮出来。这种感觉并不好。

所以我开始想,过了三十岁到底应该看什么书,怎么看书?

我首先做的是把一批可看可不看的书丢掉或者送人了。以前,书只要开了头,我一定会硬着头皮读完。现在发现,有些书不读,其实没什么损失,因为写得实在一般。读,反倒是时间、精力的一种占用。可以归为一类的,还有大量的碎片信息,知与不知,其实对生活也没多少影响。

然后呢?

我把《朱子读书法》中一些觉得好的部分拎在这里。有特别大的启发,但是还没变成一种行动。看上去特别简略不成文,这种匆匆而过的作风也算一种性格吧。

1、为什么要读书?

朱子说:“天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这个世界上也从来没有整日饱食安坐、无所事事就能忽然知晓一切的人。所以必须学习。但是秦汉以来,很多人读书,不过是背诵、牢记,以备将来有用,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还有一种,干脆就不读书。这两种都把求学的本意丢失了。

读书真正的目的是修身、笃行。要以心体之、以身践之,而不是空言视之。

说白了,读书是为了做人。很多人肚子里有一堆知识,但是无人品,没有用。那只是知识而已。

2、怎么读书?

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子整本读书法都是这几个字不同角度的剖析。

他说: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乎间断而无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虽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乎间断而无所成者哉?

意思是不喜欢读书的就不论了,必然无所成。但是喜欢读书的人,却常常犯另外的毛病,即贪多务广,很多事情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天天非常忙,看上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是脑子里一团浆糊,无一点从容涵泳之乐,又如何从读书中得到什么,与不读书也没什么两样啊。

所以朱子强调,读书就像攻城,得正面突破其中一面。但是这也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不知变通,他说的是这个理。同样,如果有些地方不碍大局,又实在读不懂,也是可以先放过去。但是总体上是,今日有今日之得,要的是日积月累之功。

其实用大白话,就是不要没个目标。这本书里的一个枝蔓,想到另外一个地方,现在借由搜索引擎更容易一次性获得很多知识,往往就更自以为是自己得到的,其实没有经过自己任何思考,并没有什么用。很容易会为了炫耀,而将其堆砌出来而已。

在读书的细节上,如何面对疑问,如何分辨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想法,他说学者(学生)有两大弊病,一种是主私意,一种是旧有先入之说。想摆脱,也很难摆脱掉。但是无论如何需要警醒。同样牵强附会也要不得。

也就是说,有人读书喜欢带着自己的意见读,然后挑出圣人的一些观点,佐证自己的。有人自己一点观点都没有,全程成为别人的传声筒。这些都要不得。都不是治学、读书的态度。最重要的方法是熟读深思,不要曲解。

3、中年人

“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然中年精力有限,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用工耳”。

好像毛主席说过不争暂时的一地之失,读书其实也如此。有战略的考虑,但是具体到某一本书,在某一个年龄阶段,的确该减少泛观,增加熟读精思。这一部分,朱子还说过一段很长的话,讲的他的例子,他说讨论读书用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有的人说很多书都浅显易懂,不用心也行。朱子说自己以前读书非常刻苦,思量其中道理,感觉就像过独木桥,稍微不小心,就会跌落下去。五十岁以后,渐渐力不从心,看见道理只争毫发之间,但是就是用不上力。所以他的很多学问都是五十岁前做的。五十岁之后长进不多。

但是今天人看文字都心粗。不说研习道理,只说写文章。韩愈、苏洵、欧阳均是心中熟透了方作文章。前辈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钝底工夫,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底工夫,涉猎看过,所以不及古人也。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