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真谛小子

孩子马虎怎么办?

真谛小子  · 简书  ·  · 2019-11-28 18:17

----------复盘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之二

先给结论:孩子马虎,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先顺其自然吧,或许直接忽略过去算了。

对于这个结论,相当一部分人应该不认可,因为我们认为,孩子马虎是个问题,应该及早的给他解决掉,使其认真起来,认真以后就好说了,因为认真是个习惯,以后他干什么都会认真,出错率要少得多,对他将来生活、工作都会有好处。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和生活好习惯,树这样的一个目标是非常容易的,但如何培养,在培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却是件需要用心用力思考的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首先要问各位家长,你怎么知道孩子马虎的,你怎么得出孩子马虎这个结论的?可能家长很容易的说,啊,这还不容易吗?辅导作业或考试的时候,他经常把会做的题做错呀,他要认真一些就不会错了,他经常把26看成62,还有,数学竖式的时候还是19,抄到横式的时候都变成91了。我可以原谅他,因为不会做题而丢分,但根本不能原谅他,因为马虎丢分。

尹建莉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功课学习是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是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因为马虎而挨批评,他就会自动进行调整。

首先,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儿童的注意范围更狭窄,能量更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对错问题上,对思考探索就无暇顾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久而久之,不出错的习惯可能培养出来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兴趣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

后一个习惯比前一个习惯更可怕(文章作者观点)。

儿童由于年幼和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会慢慢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不把这看成问题他就不是问题,把这看成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所以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好事,而是因为他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到到最小,使他们在能力的获得上收效甚微,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应该给孩子留有“试错”这个机会。连岳老师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事,开始都是很可笑的”,我们成年人创业,基本上也是九死一生,就是说“试错”的是必须有的一个阶段,不发生错误,那是一厢情愿,不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文章作者观点)。

第二、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强调,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不会做题而丢分,但根本不能原谅因为马虎丢分的话。类似于一个孩子不断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错”的信息,因为一再的因为马虎而受批评,那么他的潜意识里就非常关注自己,不会错的这个结果,而其他的一些东西慢慢的就会失掉,它会潜意识的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仅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而且还降低了自我认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欢自己聪明的,感觉自己聪明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对学业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入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想要获得杰出的知识成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出错而获得的荣誉非常肤浅,无法给予孩子长久的自信,也无法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

第三、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非常强大,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表达,真的变得越来越粗糙,这又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尽管出于家长的压力,孩子会屡屡保证以后不马虎,但在潜意识中就会反抗这种要求,产生情绪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绪中,他就变得更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马虎固化为自己的一种特点,甚至完全丧失自我修正的能力。

一个人在学习上没有养成思考习惯和探究兴趣,不自信或者一只马虎的孩子,你还指望他学业出众吗?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就笑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我们说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着他有这方面的潜能,并非一出手就能达到完美,所谓“出手不凡”也必须是相关经验的积累,儿童这更需要这种积累。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心智习惯总要形成,不论其好还是坏。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给予接纳,而是首先给予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不是物,人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潜藏着无比丰富的独特性,遵循规则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不尊重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尹建莉老师还说,有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一以贯之的马虎,这应该和天性有关。

孩子与孩子之间确实有差异,不同的表现背后有不同的原因,天赋和训练到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它是由不得孩子自己决定的,也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分的改造。孩子原本应该是个天才的画家,你却一直训练他把数学题做到最好,到头来可能是数学学得很平庸,绘画天才也没了,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不成熟的生物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成熟的儿童当然也可以适应家长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种习惯是以消灭正常天性为代价。

说明:我们最近在辖区内的一个小学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招募了一小部分家长,与教师配合,主要是试图消除孩子的“磨蹭”现象。这个实践过程中,除了认真学习、践行杨杰老师《让孩子心悦诚服》书中的一系列方法外,也引起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其中一部分结论与尹建莉老师叙述的状况相同,故此,将老师的原版文字(引用)和自己的思考展现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如想继续研究探讨,可读老师的原文《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