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密斯特卢

文章总是年轻人的好

密斯特卢  · 简书  ·  · 2021-03-18 10:49

深更半夜说文章

我越来越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文章总是年轻人写的好。

住在北大附近,难免享受些“福利”,比如它里外的书店里总喜欢推荐这样一些人的书籍:季羡林、张中行、杨绛、沈昌文……,他们无疑都是名人,也是老人,甚至有人称其为大师。他们的书也大致有些规律,比如说琐忆、杂记、梦呓等等。时常会捧起读上几页,却极少将其买下,很简单的原因;盛名之下,其文难副。比如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真可一读,但到了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却只是让我微微发笑而已。不是我不尊敬他们,但我不得不承认这些书不过是出版界所谓的马太效应的产物而已,多读未必有益。

写文章毕竟不同于做学问,学问靠的是勤恳,文章讲究的却是才气。短短百字千字里容不下太多的东西,唯一可以无拘束承载的便是这种锐利的才气。所以好文章总是一气呵成,忌讳斧凿。年轻人少于世故,忌讳也少,写起文章来直逼主题、一针见血,这种技巧对于历事太多、涉世日久的老人来说太难,所以老人的文章,下笔一字,左思右想,最终落笔纸上的文字不免隐晦曲折,不堪卒读。更多的老人甚至已经“油尽灯枯”,唯一剩下的便是回忆往事,过往生活的一切琐碎便都成了笔下的文字,然而这些回忆到底有多大价值,却是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读年轻人的文章。当下年轻人的好文章大多不在书店,而是在报端和网络。譬如许知远那些旁征博引下的怀疑现实一切的文字,又譬如熊培云讲求理性却不失温情的文字。甚至在中国足球这个烂污里,我也读到了足球记者李承鹏那些喜笑怒骂却不失真智慧的文字。最近央视一场大火,在全国人民的幸灾乐祸中,我也读到了年轻媒体人梁文道那篇《cctv存在的理由》这样让人回味数日不能忘的优秀文字,全文千字里只有一句话似乎提到了那场大火,但整篇文章显然是“因火而生”,却早已超越了幸灾乐祸这样初级的情绪了。

当然不需苛责那些老人,他们毕竟有过他们的时代,他们也自有他们的价值,只是我们年轻人该有这样的信心:文章,我们比他们要写得好,应该要比他们写得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