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布丁妈妈私享会

熊孩子本可爱,为什么越来越招人烦?家长认真反思,原因很意外

布丁妈妈私享会  · 简书  ·  · 2019-05-29 16:45

孩子在任何父母眼里都是一个小天使,哪怕偶尔的一些小调皮,都被认定是可爱萌态,但事实上,孩子的调皮捣蛋真的是可爱而不是生气?

上周周五,我接孩子回家,一起等班车的还有几个孩子的奶奶姥姥,就听她们嘴里都在说着,又周五了,家里又要乱糟糟了。我在旁边偷笑,因为我也是这么想的。

虽然说家里会乱糟糟,但同样遇到节假日,一家老小一起出去逛逛,吃吃喝喝的放松一下是必不可少的。相信大家在玩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麻烦,比如说“熊孩子”。

“熊孩子”真是一个可怕的生物,他们天不怕地不怕,不光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调皮捣蛋,杀伤力超大,甚至一般情况软硬不吃,又很少有人能制服他们。

“熊孩子”通常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做起事来不考虑后果,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不顾及他人感受,也不会考虑这件事的影响以及会造成什么后果。“熊孩子”过度的关注自己不考虑别人,这也是“熊孩子”被叫做“熊”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熊孩子”的自控能力相较于成人较差,他们不愿意等待,没有耐心,所以当发生一些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就不会考虑后果,控制不住自己,而我们成年人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时机调整自己。

昨天下午我们一大家人都在我姥姥家,我姐家的孩子从小他们就溺爱,放纵,不管什么事情孩子都是说一不二。昨天他们四个孩子一开始玩的好好的,后来我家孩子拿了一个玩具,我姐家孩子就非得要,我家孩子没给他,他就哭,回家找他妈哭,找他姥哭。

正常情况下,作为家长,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想玩其他人的玩具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也不可以抢,不可以哭。但是他们家大人只会告诉孩子去抢,使劲抢,抢不过就打。于是,他家孩子就去抢了,把玩具抢过去就好了,破涕为笑了,他家大人说真棒。

我大姐家的孩子说他这样不对,不能抢东西,又帮我家孩子抢回去了。他家孩子又开始哭,哭了十来分钟,他姥姥说等着我去打他们,玩具还不给你玩,等我拿棍子打他们,他一听这话立马不哭了。这种类型的“熊孩子”基本都是家长惯出来的。

经常能看到控诉“熊孩子”的文章,这些孩子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长的过度溺爱,放纵。比如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例子,一个“熊孩子”跟着父母到亲戚家做客,去乱弹主人家女儿的钢琴,女儿阻止几次,“熊孩子”的父母说孩子小不懂事,别在意。主人又碍于面子不好多说什么。后来“熊孩子”又用水洗钢琴,主人家的女儿告诉“熊孩子”洗的好,有奖励,后来“熊孩子”在商场里用可乐洗了一架上百万的钢琴。

我不知道这事到底是真是假,但是这件事反应出来了很多问题,“熊孩子”的不懂事,家长的放纵,作为主人的客气不好意思,主人家女儿的误导。说一千道一万,有“熊孩子”就有“熊家长”,是他们放纵,不约束导致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其实“熊孩子”一开始所指的是不谙世事,会调皮捣蛋,做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但是本身并无恶意的孩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蜡笔小新”。他们很机灵,有小孩子特有的小脾气,能给人带来欢乐。但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分溺爱,任由他们做一些过分的事,并以孩子还小作为借口,给大家带来麻烦,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导致了“熊孩子”人见人烦。

“熊孩子”能够一直横行并且一直“熊”下去,与外界、父母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人或者外界只当孩子小,很搞笑有意思,感觉也没有什么破坏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长大,这种养成的习惯却不是那么容易被改正的,最后出现的就是一个真的“熊孩子”,一个好好地词变成了贬义。家长面对这些拥有着“熊孩子”潜质的孩子,或者已经有“熊孩子”取向的孩子,该如何做呢?

1.减少外界环境影响

孩子表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行为,本来是童真可爱,但是有很多大人为了自己取乐或者搞怪,就用力的怂恿孩子做一些很奇怪的动作,孩子们分不清好坏,以为大人喜欢或者大家开心乐了那就是好的,不经意的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

家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逗乐行为,及时的制止,或者将孩子拉开此地,避免孩子接触到这种故意以逗乐为目的的大人,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外界环境,孩子行为上就不会去趋向这种损害自己逗乐别人。

2.家庭气氛的重要

很多家庭是4+2+1模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加上父母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圈圈,那孩子就是掌中宝,心头肉,现在条件也好,基本要啥有啥,孩子的愿望基本都可以满足,利用这样的特权,孩子进行撒泼打滚,屡试不爽。

熊孩子的雏形就是这样造就的,家庭环境的这种宽松让孩子更加无法无天,所以家长一定要限制空间的发展,以及空间中孩子做的一切,合理的允许的底线内可以,否则一律免谈并且还要乖乖的按部就班。

3.熊孩子自身的管理

熊孩子一般年龄比较小,家长认为可以不用管理,其实并不是,孩子不是不懂,他们只是在装不懂,你只要肯拿出一定的权威与严厉,他们早就知道该如何表现该如何去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自身管理与父母离不开,首先父母要关注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能够在孩子需求的时候给予帮助,在他们有不好苗头的时候及时的止损,这样孩子才能能够更好的更有力的健康成长。

熊孩子并不熊,他们的产生也是与我们这个大环境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对孩子过分放松,他们也不会对自己放松。

熊孩子如果后面有个熊家长,那对不起,熊孩子可能比不上熊家长,但依然是很熊的状态。

愿我们家的“熊孩子”只是可爱呆萌,不是熊。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