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Felicityk

关于“自我”的三个迷思,你有吗?

Felicityk  · 简书  ·  · 2019-01-25 23:45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很开心,对自媒体又多了一些了解,然后蚂蚁森林停驶减排收益到账,19.6kg能量,开心。

图片发自简书

自媒体想先从趣头条入手,科技领域或者数码产品领域,加油^0^~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章来转载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删。


关于“自我”的三个迷思,你有吗?

很多人都执着地想要给自己和他人下一个准确的、稳定的定义,把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不一致视为虚假、虚伪——这源于我们对“一致性”的迷思。

迷思1:自我是连贯、一致的。

事实1:自我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是不连贯且不一致的。

每一个人的“自我”,是在不同关系中形成的自我(关系自我)的集合。我们认知中的自我,仅仅是自己认同的那部分,并不是真实自我的全部。因为每个人身上一定都有一些自己看不见,以及自己否认的部分。

迷思2:不同自我的呈现是一种自主管理的结果

事实2:自我的唤起是不可控的

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的状态,并不是刻意做了什么改变,而是不同的自己被激活了。与形象管理不同,关系自我的激活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几乎是无法被自主管理的。某一个关系自我被唤起,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不能控制的。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人们总是习惯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下定决心:这次我要好好对待这个人,好好经营这段感情。但,人们却在实际相处中阻挡不了那个之前在关系中受过伤的、不好的“我”跑出来,做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行为。很多时候,人们甚至在伤害已经发生之后,才惊觉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和曾经在另一段关系时的“我”是那么相似。

迷思3:独处时的自己才是真实的

事实3:我们注定无法真正的独处

在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的观点里,自我踏入这个世界,开始与他人建立联结起,我们就注定永远无法真正的独处。即便物理上的确是独自一人时,我们也屏蔽不了自己的脑海中的,心灵里的,与他人的联结,以及唤起那些关系自我的线索。

如何更好地展现自身的多样性?

踏入社会后,多样化的关系代替了简单的校园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在不同人面前展现不同面,因此自我一致性非常容易断裂,让人感到矛盾困惑。特别是那些极端渴求一致的人,会感到加倍的痛苦。也许我们该放下对“一致性”的执念。

1、接受人格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事实上,变化才是人格的本质。太过于追求稳定和一致,反而会变得很刻意。而那些将人格中变动的、不稳定的成分,都归结于“虚假”和“伪装”的人,只是僵化地理解了“诚实”和“真实”。他们对于那个所谓的真实的追求,是片面且刻意的。

表现出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的一致,极有可能是因为一个人自身的关系过于单一。由于关系多样性的不足,Ta并未形成有差异性的关系自我。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尝试着理解并承认他人关系自我的多面性和真实性,而不是去片面地解读另一个人在不同关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样子。

2、放下对于善恶的二元化评判。

因为每个人生命中都经历过好的和不好的关系,这使得人们在一些关系中显得更加无私,在另一些关系中更自私。所以,人的善念和恶念,是始终纠缠在一起的、同时存在的。并不存在一个人在这个时刻是好人,在另一个时刻就变成了坏人。人们始终有着做善事的潜能,也有着作恶的潜能。

理解人的断裂和不一致,以及本质中的矛盾,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让我们生活起来不觉得那么磕绊,让自己的信念受到冲击。它让我们整个人更放松了——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因为我们不再执着地追求某一种确定的东西。

3.通过选择不同的关系来塑造自己

我们在关系中呈现的状态,源于我们在与一个重要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我们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样子,同时看到在这个人眼中自己的样子,慢慢地将其整合和内化为自我。

这意味着,塑造自己的方式,是通过选择关系。而选择什么样的关系,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我们选择与人建立深刻联结,并允许他们在我们的人格中留下烙印。而当这个人对我们足够重要时,这一个关系自我就会更频繁地被唤起,甚至成为那个我们大多数时候表现出来的自我。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与一个严苛的人建立联结,去培养出一个更完美主义的自己。

但想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如果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一些部分,想要自己变得更安全、更舒服,并且你也找到这样一个对象,愿意与你建立深厚的联系。

这个塑造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一定会先经历一个不舒服的过程。这种不舒服可能是由于你已经成型的关系自我,想要把你们的关系带入你熟悉(但不喜欢)的模式,但你隐隐想要抗衡,是一种对抗带来的不适。也可能是你在与一个和之前的重要他人都不同的、全新的人格之间的磨合所必经的痛楚。

所以不必担心,在不同关系呈现出的样子,都是真实的自己。我们甚至可以通过选择重要关系,来塑造自己。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这种浪漫或许也在于,我们可以跟很多个“我”去谈爱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