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嫌疑人X的反思
食梦而生 与生活握手言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嫌疑人X的反思

现实存在的盲僧传奇

嫌疑人X的反思  · 简书  ·  · 2019-12-20 14:25

若问中国和尚里最出名的那位,国内人大多会秒答‘唐僧’。

但若问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很多会告诉你另一个名字。

那就是1266年前的今天,完成他毕生最大成就,肉身‘成神成圣’的圣僧鉴真。

这位六次东渡日本,不惧当时死亡率最高的东海航路,不惧身边人的背叛,不惧弟子好友接二连三的死去,不惧孑然一身,甚至双目失明,努力十数年最终达成宏愿的和尚。单说人性里执着的那部分,他是真正做到了坚持不懈,不忘初心。对此,我们总是该钦佩的。

鉴真东渡

提起鉴真东渡,这里就有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佛教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

我个人觉得,不在那个有名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在说出这话的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也能悟道;不在如今已经上市的少林寺;当然也不在那招‘从天儿降的掌法’。

而在于‘传法’二字。也就是我们常听的‘渡’。

佛经故事里很多得道成佛的故事,流传最广的便有地藏菩萨那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便是‘渡’。

鉴真东渡日本,也是个关于传法,关于‘渡’的故事。

虽然过去千多年里,很多人把他说的和‘执着开巡演的偶像明星’一样。但事实上,他还真不是那种人。

因为他当时在大唐,绝对已经有了足够他嘚瑟的资本。

要说他在当时的大唐多有名,这里有个例子。

他第三次东渡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浙江的僧众和信众为了挽留他,不惜诬告随行的日本遣唐使‘诱拐’…

这一大群私生饭,简直太能说明他的热度了。

而他决定去日本,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日本遣唐使里两个留学僧人在大明寺外跪求传法,而当场所有僧人无人敢应声。

为什么不敢?

因为东渡的死亡率高到,日本遣唐使用最好的远洋船,三年才能来一次大唐,而每次来都是十不存一。

因为西行‘深造’还能镀个金,东行‘下乡’能干嘛?

而且当时大唐是禁止僧人出国的。大名鼎鼎的西游F4,历史上可都是‘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偷渡客。要不是后来带着大唐西域记这种‘科考资料’回来,管你多少信众,头都绝对保不住。

要知道,李唐皇室可是拜了道家代言人之一‘老子.李耳’做祖宗,妥妥的道教护法世家。

所以‘东渡’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哪个聪明人会做?然而,就在众僧默然,低头诵经之时,鉴真这个‘傻子’站起来了。

他越众而出,扶起二僧,从此有了十几年毅然东渡,有了那句‘不至日本,本源不遂’。只为了他从佛经的字里行间,看到的那个‘渡’字。

如上看来,在如今的价值观下,鉴真确实是个‘傻子’。

顺便一提,作为一个光凭气味就能分辨天下草药的斜杠中医国手,鉴真的眼睛还是被个西医治瞎的。

原因或许是为了‘西医可以快速根治眼疾,不用慢慢调理浪费时间,方便东渡。’而他又是个为了学医救人,愿意以身试之的‘傻子’。

可能如今很多人依旧觉得,鉴真东渡弘法对中华民族无甚意义。

这方面,我们可能就要多注意一下近几年中央常提到的‘民族文化’这个词。

‘文化’这东西很有意思。它在传播过程中和‘病毒’一样,会不断进化,甚至衍生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比如鉴真到了日本,不仅仅是帮他们规范了佛教戒律,奠定了日本律宗基础。

隐藏身份是中医国手的他还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带到了日本。是的,他还是‘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所以,韩国拿‘中医’申请非遗的时候,除了中国,日本是骂得最投入的那一群。

另外,他还改变了日本建筑领域的历史。他带去的‘斗拱’技术,让矿产资源缺乏的日本喜极而泣。随后依照中国的‘长安’和‘洛阳’建造了他们的‘京都’。

要不然,我们现在也没办法去日本,重温我国的文化传承。

你看,鉴真东渡并不是对华夏民族毫无贡献。

论文化入侵,在日本向我们输出动漫和AV之前,我们已经提前一千年完成了一次‘成就’。

如今很多人在说佛教一无是处,拿古时佛教不事生产,屯田占地,收租放息,最后被皇家‘忍无可忍’几次灭佛之类的事做文章。

我本人虽不亲佛,但就事论事,历史上的佛教很多时候也没有大众传言的那么不堪。

比如寺院为了传法每月都有施粥施药;租种寺庙的田,让贫苦百姓避免了官吏在徭役和苛捐杂税上的层层盘剥。

那时的官府很多时候对基层民生建设‘无能为力’。所以道观兼做义庄(古代的殡仪馆),寺庙兼做‘悲田坊’(古代的贫民医院、孤儿院、养老院)也是常态。

这么看来,若说僧人多吃多占,毫无贡献,以证佛教文化的不堪,那如今‘娱乐文化’中的流量明星,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更是叹为观止,他们的贡献又在何处呐?是不是也该效仿历史,‘灭’上几次?

言尽于此,无意引战。

总而言之,任何得以传承千年的文化,其中都是既有糟粕,亦生仙草。仅站在主观角度就随意否定,总有些不合时宜。

在如今军事战有核平制肘,经济战又相互制约的国际环境下,投身文化战的趋势已经日渐明朗。

诸位9012年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我们当然应在信息时代不断兼容并蓄,与世界互通有无。

但当有朝一日需用“中华文化”渡化他人之时,是否亦愿做到‘众人皆默,吾亦独行’。

还是像我们中的某些人,把中华传统弃若败履,专心致志做个外来文化的带路党。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