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张静静静静

快速阅读可能让你一无所获

张静静静静  · 简书  ·  · 2021-02-08 08:26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成人训练阅读的书和文章,内容大概是两方面,一是提高速度,二是抓住中心思想。

尽管作者们都说是为了弥补学校没有的阅读能力培养,但我觉得这与学校的应试教育训练没多大区别。学校就是这样教学生做阅读理解的。

从目录、前言、序等地方归纳中心思想,这样的阅读方法,的确可以让你快速说出一本书的主旨,可是仅此而已。这种走捷径的方法,会让你有一种“已经读懂”了的假象。

这与买很多书回来放在书架上,就感觉自己好像学富五车相比,有着同样的误区。为什么呢?因为欠缺深度。

就好像你到一个地方旅游,你每去一个景点,只是把该景点的介绍读了一遍,而不真正去观赏游览,这是算不得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

读书也是一样,光是在表面上游览一番,就以为自己读懂了。这时候不发表看法还好,若是在此肤浅的基础上就评价一番,大概作者会表示抗议了。

我们的现代生活,信息总量激增,的确造成了压力,快速筛选这些信息,选出适用的精读,很有必要。而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只适用于快速筛选信息,不适合分析和欣赏著作。

如果每一本书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咀嚼、消化,最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看起来博学而没有深度的人。

我看有的人写读后感,无论什么书都是把文章按照目录分节有条理地总结出来,好像这样就是读懂了一样。这种方式对于致用类图书比较实用,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步骤方法。

可别的很多类书,用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就尝试过,有的书籍,按照章节来归纳特别轻松,就很有成就感。后来我发现这是一种假象,作者已经在书中归纳得很详细了,哪里用得着再去誊抄一遍呢!除非我是想分析这类书的结构,以助于自己写作。

一本书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是有助于读者充分理解的。如果光提出中心思想,读者就能心领神会,就能学到作者想要传播的思想,那么作者何必费那么多笔墨。

就好像讲故事,你可以一句话把故事的开始、经过、发展、结局写出来,但这样能吸引人吗?一本故事书,你能一句话概括书内容,又有什么意义呢?它带给你的反思是什么、启发是什么,这些才是重要的。

如果读书没有充分的自我思考,那不是把自己的大脑给别人的思想当跑马场吗!

比起快速阅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读过的所有作品都能对自己有所意义,或是心灵滋养,或是方法提升,或是促进成长等等。

漫画家丰子恺,每篇文章都读22遍,他认为读书是要用笨办法、下苦功夫的,只有读够足够的遍数,才能揣摩书中的精髓。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获得精华营养为自己所有,才真正是算“不虚此读”了。

现代生活节奏是很快,可我们不必因此而使自己对应紧张。读书原本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不必让它成为任务式的负担。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