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胡喜平

《儿童心理学》学习笔记二

胡喜平  · 简书  ·  · 2018-07-28 22:31

第四节 感知—运动反应的情感方面

第一段:感知运动反应的认识和情感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从不能区自我和物理环境,向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能区分自我和别人。或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能区分自我和外界事物。

第二段:研究婴儿的情感要比研究婴儿的认识技能困难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研究都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标准。

一最初的“非二元论”。

第一段:婴儿的头两个阶段的情感是没有自我的自恋,因为他还部分区分自我和他人。

第二段:情感以来于集体的自发和整体的活动的节奏。

婴儿饿了就哭,是不是就属于此时的情感,因为不满意所以要哭。

第三段:研究最多的满意征狀是微笑。皮亚杰倾向微笑是在需要满足情况下对一个复合刺激的认识的一种信号。后来随着被同伴的微笑所激起、支持、强化或引为“满足”,婴儿的微笑便恒伟彼此交流或接触的工具。

这一点深有体会,因为大家认为会笑的孩子比较聪明,于是大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逗弄孩子笑。这样就不断地强化和刺激,婴儿自然就笑得多了。

二中间状态的反应

第一段:在第三和第四阶段,心理上的满足不断增加,以补充机体上的满足。对不懂得东西感到不快,对周围陌生的人感到忧虑,对情境中新奇的东西做出反应。

第二段:儿童与别人的接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能引发儿童建立因果联系。

第三段:整个情感的发展是和行为的一般结构分不开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孩子小时候,有一个阶段,亲戚家的老人来我家,看到女人没有关系,看到老年男子就哭。这可能因为他平时主要和姥姥奶奶一起生活,见得老年男子比较少,所以陌生引起他的不快的情感吧?

三客体间的关系

第一段:在第五和第六阶段,自我和别人分化,别人成为情感的对象。

第二段:情感中心的转移是同认识中心的转移向关联的,两者的出现都是一种整合过程的结果。客体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同永久客体的图式紧密关联的。

第三段:实验证明情感发展阶段与永久客体构成阶段之间具有明显得一致性,两者存在着一种显著的相关。

第四段:皮亚杰否定了母亲在儿童发育中的绝对作用观点,代之以儿童缺乏相应的刺激。

总结:读完这一部分,勾起了我养育儿子的许多回忆,当时什么也不懂,这这样懵懂地把他带大了,想想真是可怕啊!幸好在他小的时候,没有忽略他的感受,相应的刺激也还比较多。

虽然皮亚杰的理论很难,但是真正读懂了,就能够理清很多概念,怪不得读书要从根本书籍读起。同时想起了很多育儿的民间偏方的错误,比如孩子哭够了就不哭了,比如不要总是抱孩子,都是不对的。不但不利于认知发展,也不利于情感发展。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