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太行虚谷子

文成于思精于辨①

太行虚谷子  · 简书  ·  · 2019-11-09 12:43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精彩纷呈,北京卷题目1“文明的韧性”、上海卷谈音乐的“中国味”、江苏卷的“百味纷呈”,都以其新颖的命题形式、丰富的思想意蕴、广阔的生活视角被人们交口称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道作文题对考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从材料的核心含义考量,北京卷题目1“文明的韧性”重在引导考生思考文明“渡劫”时的坚韧与脆弱;上海卷作文题的表面关键词是“中国味”,实则隐含着“中国味”与“世界味”的关系;江苏卷作文题目中的“盐是盐,水是水”和“百味纷呈”更是直接体现出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要求。

人文思辨类命题的写作,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鲜明特色,尽管大部分考生有备而来,然而如果仅仅学了些花拳绣腿,显然难以招架。根据实际战况分析,判断不准、逻辑不强、笔力不足依然是众多考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考场失分点详析】

1. 立论失之偏颇

思辨性材料作文的观点往往涉及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它们或相辅相成,或互相矛盾,思考的目的是选择一个最佳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而不是做出非此即彼的对立判断或“兼容并蓄”的简单相加。例如“文明的韧性”这一考题下,学生更多的是一味歌颂,而直接忽视灾难重重下的文明危机,试想一下如果思考时能够两相兼顾,进而探寻出文明韧性的基因密码,是不是立论深刻了很多?再如“中国味”与“世界味”,很多学生立意为:既要中国味,又要世界味,这样立论实则是一种和稀泥思维。如果立意为:醇厚中国味,不拒外来风,是不是既有侧重、观点亦更加鲜明?

2. 分析不够充分

思辨作文的精华在于多种思维的交锋,所以把不同方面的论点论据进行比较分析是思辨性的重要体现,然而很多考场作文的论述是割裂的。以2019年江苏卷作文题为例,学生在写作时通常会说水是水,盐是盐,但不会说水加盐是盐水、淡盐水等,这就缺乏“辨”析的过程,直接跳跃到了结论判断。又例如全国卷I的人工智能和体力劳动,很多考生往往看得到差别,但看不到联系,更没有做到辩证分析,只能过程省略、结论先行。于是许多考生一方面大声疾呼智能时代更要热爱劳动,一方面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文章理正,但不足以服人。

3.论证忽视建构

思辨性作文的论证实则包括两个思维层面,一是解构,即批驳错误观念的论据和推理过程;二是建构,即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或可行性方案。学生作文中往往只有一种思维层面。例如2019年全国卷I作文题,考生否定材料的三种错误认识都没有问题,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很多考生都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再比如2018年全国卷II关于“加强战机防护部位”的材料作文题,很多同学提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对于如何来做,都缺乏策略阐释。这就好比拆除旧房子可以住新房子,但新房子在哪里?连建造规划都没有,又有谁会听从这样正确的废话呢?可见,好的思辨作文应该有批评也有建设。

4.结构不合逻辑

一些考生平时的写作训练过分注重文章结构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各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这样的文章乍看之下层次清楚,细看则经不起推敲。例如,2019年江苏卷有一篇考场作文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总论点是尊重个性,和谐共生。分论点1——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尊重他人;分论点2——只有尊重个性,才能站稳脚跟;分论点3——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这样的结构显得牵强附会,显然缺乏深思熟虑。思辨类命题作文在结构安排上同样需要考生有升华理性结论的能力,有较高认知的水准和良好的思维素养。文章的结构犹如一座建筑的墙体,首先是坚固性,其次才是美观性,所以写作时切不可只重形式,不顾逻辑。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