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这才是德国
女,旅居德国。简书时差党推荐作者;德国中文报纸《华商报》专栏作者。 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并记录原汁原味的德国、荷兰生活。 微信公众号:这才是德国 或添加:ThisisGermany
今天看啥  ›  专栏  ›  这才是德国

圣诞节,传递关爱的日子

这才是德国  · 简书  ·  · 2017-12-30 01:51

圣诞节前一天出去买东西,撞上门,走下台阶,低头看到地上放着一小盆花,头上红红的叶子像一团火,这是圣诞之星,只有在圣诞节前后叶子变红,国内名为一品红。这是谁送的礼物?翻过来掉过去地找,只有花,没有卡片或者纸条。如果是邻居送来的,他们知道我何时在家,即使不在家,事后也会告诉我。现在,圣诞节已经过去数天,依然是个谜。

两三个德国朋友、邻居圣诞节前过生日,每个人家客厅桌子上、墙上、窗台上摆放着圣诞节装饰物:圣诞树;银色、金色装饰球、松树枝,松子苞;熠熠生辉的串灯,温暖温馨的烛光……

圣诞节这一天刚好上班。正忙碌着,经理递给我一封信。信封透明小窗里显示的是我的姓名。我的信。能是谁发的?迫不及待地拆开,信的开头写着我的姓,落款是一个人的亲笔签名。

信件的内容是:感谢你在2017年的辛勤工作,客户对你们的服务很满意。今天是圣诞节,感谢你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尽职尽责,祝愿新的一年一切顺利。

我指着信中的人名问其他同事,写信人是谁?“这是大老板。”同事告诉我。

读了这封信,似喝了一杯陈年佳酿,一股股暖流缓缓涌来。

类似的慰问信在国内工作时也收到过。但那是领导写给全体职工的公开信。信的开头经常是:各位职工好。每个人看了都有相同的感受:慰问信是写给我的,也不是给我的,至少它不是很有针对性的,不是一对一的。

同样的慰问信,不同的称谓,给人的感觉如此不同。

德国公司一对一的慰问信件带给人强烈的被尊重感、满足感。可见慰问信的开头称谓是不能偷懒的。可能有人说,慰问信也可以发邮件。但是邮件和信件的感觉能一样吗?就像看纸质书和电子书,虽然都是书,纸质书更让人感到可以触摸到的温馨。

德国企业在这方面不嫌麻烦,一定要发传统信件。

或许国内的领导太忙,职工人数太多,写人名、亲笔签名会写得手疼,但不管怎样,送出去的慰问需要真情实感,有些环节不能省略。类似统称、打印姓名代替亲笔签名的做法,会带给人什么感受?

仪式表明重视;懒惰说明随意;慰问是否饱含诚意,可以从称谓、字里行间读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庄重才显示品质,无声胜过有声,貌似无意义的仪式给人的感受不同,事实上意义重大。

圣诞节是充满人情味、温暖人心的节日。因了德国邻居的祝福、不知名的人送来的礼物、公司大老板的慰问信……由此我喜欢过圣诞节,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爱和祝福。在德国寒冷的冬日里,我也会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