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红叶问秋

无得亦有为,方为无上士——读《薄伽梵歌》(六)(自我克制瑜伽)

红叶问秋  · 简书  ·  · 2019-05-21 09:47
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解答哲学三问,有人说是真善美,有人说得道,有人说涅槃...不管是什么,纯粹的哲学思考无法达到目的。正如一个人知善而不行善,永远无法达到善的境界。所谓悟道、行道、证道。目的的达到最终依靠行为——不仅仅指肢体动作。因此才有了所谓的修炼法门。瑜伽也不例外。薄伽梵说“舍弃者不是舍弃有为,也不是不去点燃祭火。”

身体的行为和心的行为便如达到目的的双足,缺一而不可。所谓心的行为,薄伽梵说“如若欲念不舍净,修持瑜伽谁也做不了。”这里的欲念并非是真的欲念,只是假名欲念。应当知道,即使是薄伽梵也没有舍净欲念。为何?俱卢之战因大地之母不堪重负而起,因梵天和毗湿奴的同意而起。他有毁灭俱卢族的想法,这想法一起便是欲念。再者,应知舍净欲念也是一种欲念。所以看来,释迦牟尼的正念说还是有一定进步的。这也可以说明《薄伽梵歌》晚于佛教的说法有待商榷——文明的交流总是存在偏见,通过历史年代来彰显优越是所有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欲望,所以印度人认为《薄伽梵歌》古老,而欧洲人认为它很年轻。

如果没有身体行为,那心的行为也无法达到目的。所以“头颈躯体要端直,保持安稳不动摇,意注自己鼻尖端,切勿顾盼于四方。”眼观鼻,鼻观心,和道士和尚有些像呢。控制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心,而控制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涅槃。什么是涅槃呢?我一直以为死亡才是,其实不是的。新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所以佛的十大弟子皆称已得涅槃。“如果自我达到了瑜伽态,处处等观而无丝毫差别,他便会在一切中见到自我,也会在自我中见到一切。”这应该可以说是涅槃了吧。

然而如果以为如此便可证道,那就大错特错了。控制身体和心是容易的,控制行为不容易。当瑜伽师脱离瑜伽态,行于社会之中,如何保持行为的纯洁?要知道,只有“涤除罪恶的瑜伽者”才能获得“最大欢乐”。所以那些以为避居陋室,打坐修禅便可成就的人,不过是活在自己的春秋之梦中罢了。

世人的心总是躁动不安。“我却看不见他坚实的基础,因为我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有信仰却不能克制自我,心别瑜伽而四处漂移。”悟道者也总是担心自己难以证道,力行者不知道能不能获得正果。种种的迷惑便如狂风无法止息。这一切风的起源还是对于结果的贪恋。只是贪恋难除,行为便难以坚持。所以薄伽梵说“任何一个行善者,都不会踏上灾难之道...降生到纯洁的豪门富户...或者他投生于明智的修习瑜伽者的家庭。”这在薄伽梵看来是难的。在我看来,更难的是“在那里他又悟到了前生所形成的智慧印象。”这些关于来世的说法是玄妙的。然而,在我看来,更难的是苏格拉底关于今生的说法,他认为人们今生的知识只是忆起了前生的经验。更难的是苏格拉底的说法并非来自于他本人。

真相总是扑朔迷离。但是要知道,真相并不是哲学的目的。安稳于身中,不离于世界,无得亦有为,方为无上士。

阅读原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