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雪兆峰年

怎样审视自己的信念

雪兆峰年  · 简书  ·  · 2021-03-14 19:43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一种你信奉,并且会践行的观念,也是引导你作出选择和行动的一种精神动力。在我们的思考过程当中,信念是一种最为坚固的隐藏假定。

如果某个观念只是让你坚信不疑,它未必是信念。比如,天鹅都是白的,这只是一个你认为的“真理”,有一天你看到黑天鹅了,它就被颠覆了,没有什么大不了,你也不会感到世界的坍塌。

在人类社会里,但凡是被上升到“主义”层面的观念,对信奉者来说就算信念。他们会以此为信仰,并不自觉地被它指导行动。

比方说“乐观主义者”都相信生活可以,也应该变得更美好,所以他们不太恋旧。“保守主义者”也会坚信保持现状才更稳妥。这都是思维倾向。

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层面都沉淀着这样那样的信念,如果不是被某次思考触发,你可能根本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形成了某个信念。

信念在思考当中其实就是某种假定,但它跟一般假定的区别在于它更稳定,对我们的影响也更隐秘。

那信念是怎样形成的呢?信念的主要形成方式有四种:

第一种,生物本能。

比如,每一种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希望长命百岁。趋利避害是生物生存的本能,所以我们都相信它是天经地义的,它已经成为了所有生命体的共识。因为是共识,所以不太会被质疑和挑战,有时我们都会忘记这类本能型信念的存在。

第二种,个体经验。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个人经验被不断地验证,这样就容易深入底层思维,形成个人的信念。

比如说一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考100分才能得到父母的赞美和认同,长此以往,他可能就会坚信“世界不会无条件地关爱我”,他可能就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第三种,社会共识。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被灌输的社会共识也会形成信念。

比如,我们常讲得“好人有好报”,这个观念从小到大被一直灌输,父母、老师、影视片中都有这样的观念,我们潜意识中就相信“要做好事积德行善,坏人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第四种,想象力构建起来的信念体系。

最常见的就是宗教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也写过人类会想象和会讲故事带来的能量有多大,我们就不再展开。

你发现没有,这些信念的形成,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潜移默化,根植到我们心底去的,所以它形成的思维倾向,有时候很难识别。


那怎样识别自己有哪些信念呢?

蔡钰老师在批判性思维课程中,讲到一种方法—— “抵触情绪排查法”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持有的某个观点,遇到别人的反对时,请你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观念遭到反对时,我有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和愤怒?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在情绪上,人们非常容易把对信念内容的否定等同于遭到人身攻击。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你编织的意义、你坚信的信念,构建起了你的精神世界。你的信念被反对,你在感受上会非常接近于你这个人被否定了

所以,下次愤怒的时候,你可以这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你为某个观念愤怒的次数尤其多,那么它很大概率是你的信念之一。

这时候,还么完,请你继续抓住它,继续在问自己第二个问题:

你有没有意愿或者冲动,想要把这个观念变成所有人都认可和尊崇的原则?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两个信念很有意思,第一个是揣着巨大的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第二个信念就是他坚信自己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怀着这两个信念,盖茨在退休后投身慈善。

2009年,比尔·盖茨在美国组织了一个秘密聚会,把索罗斯、巴菲特、大卫·洛克菲勒等十几位全球顶级富豪召集到一起,推动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些巨富们,在去世之前,都会把自己身家的一半捐出来去做慈善。要知道,这十几个人当时的身家加起来超过1200亿美元。

你看,盖茨非常想要别人也认同、也尊崇他自己的信念。

但推崇某种信念的人,还有可能是骗子。比如,做P2P的人真的相信互联网能颠覆金融吗?卖假药的人真相信他的药能治百病吗?

所以,我们还得问第三个问题才能判断它是不是信念:

你自己在遵照这个观念来行动,甚至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吗?

比尔·盖茨可不是只忽悠别人捐钱,他自己在2008年退休的时候,就宣布把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捐到慈善基金会里。这些年来,他自己也确实亲自奔走在全球各地,援助贫穷国家的医疗卫生和农业等事业。

巴菲特我们就更熟悉了,他的信念是价值投资。他的每一笔真金白银的投资都是基于价值投资的信念作出的。


信念像隐藏在房间里的大象。一旦它被识别出来,只要你能接受“ 信念也是可以被审视的 ”,那你就可以把它当作普通观点去审视了。

所以,找出一个信念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它当作普通观点,用批判性思维观察它、审视它,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动摇或颠覆掉它。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知道动摇信念相当于动摇自我认同,是让我们特别恐惧的事,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去动摇它呢?

答案特别残酷: 你坚信的东西,未必是对的。

因为信念可能来自本能、经验,来自社会共识,来自想象,它们可能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或者没有基于事实判断,这样得来的信念未必是对的。

通过自我审视,可以帮助自己提高思考质量,更加公平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把信念当作普通观点来审视还有一个更根本的价值: 获取更大思考自由度

我们摆脱了对某个信念的情感依赖,其实就是摆脱了某种无意识的身份约束,进而获得一种更独立的思考立场。

蔡钰老师有一种超越「审视信念」的有效方法:

不要把你的个人认同建立在某个信念内容本身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信念的推导过程上。

如果发现一个信念经不起考验,那么就放弃它。我们始终认同和追求的是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一个更清醒和明智的人。

这样一来, 你的某个信念如果被质疑、被否定,这代表的不是你这个人被质疑和否定,而是你获得了一次思考能力的进化机会。 那么,原来我们人生最大的恐惧,现在就变成了可以帮你不断精进的正向力量。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