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麦坦
万物有灵且美。
今天看啥  ›  专栏  ›  麦坦

小龙女,小提琴和“左右互搏术”

麦坦  · 豆瓣  ·  · 2018-04-04 15:58

《神雕侠侣》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周伯通和小龙女被金轮法师困在山洞里,为了能战胜金轮法师,小龙女向周伯通学“左右互搏”的功夫,就是左手和右手互打。老顽童周伯通告诉她:这门功夫,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学不会。比如像黄蓉,太过聪明,机心太重,而“左右互搏”的关键在于心中一片空明澄澈,心无城府,方能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

所以这门功夫,在古墓待了十几年、冰清玉洁、不问世事的小龙女几个时辰就能学会;生长在大漠、天性愚笨憨厚的郭靖几天就能学会;而聪明绝顶的杨过、黄蓉花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会。

在Youtube的朱丽娅学院音乐演奏课上,老师谈及现场演奏最为关键之处,在于一个词:Focus. 心思的“空”和高度集中。要做到这一点,你要视周围一切为无物。观众、其他演奏者、一缕没扎好的头发,有点挤脚的鞋,这些一切都不存在。你的心里只有旋律,你的眼里只有小提琴上E弦或G弦某处的一个音的位置。尤其在演奏前的几分钟里,你要处在“万事皆空”的状态里。我一下想到《神雕侠侣》里的情节:“左右互搏”的入门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二者要互不干扰,又要同时完成。这有点像小提琴的左手按弦,右手持弓,二者姿势完全不同,但要高度配合。

金庸写“左右互搏术”当然是虚构的,但是说的东西其实很在理。任何具有技巧性的艺术,不论演奏乐器、绘画,抑或练武,最重要的都是在一个净心上。但是对外界视若无睹、技艺熟记在心,就是“空明澄澈”之心了吗?就真的能做到Focus了吗?我还是有些疑惑。

朱丽娅学院的教学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恰恰在艺术专业这个把“天赋”看得很重的领域里,它们把掌握技巧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像我这种没有天赋的学生,也能通过一些容易上手的技巧,慢慢获得一些信心和进步。谈到小提琴的现场演奏时,Noa Kageyama教授提出了一个“三段式记忆法”,也叫Random Pracitce,不仅仅在演奏上适用,似乎其他学习领域也可以尝试:

首先,在乐谱里选三首你正在练习的曲子,每首曲子选择一小段技巧掌握得不好的乐章。这样你就有了A,B,C三个练习片段。准备好秒表,设置好五分钟的时间,开始按照A段五分钟、B段五分钟、C段五分钟练习,然后再回过头来,A五分钟,B五分钟,C五分钟,循环三次,共四十五分钟。

为什么不一段一段地,好好练A,等A练好了明天再练B,后天再练C呢?Noa教授解释说,我们经常会有这种体验,明明这一次把一首曲子的技巧掌握了,练熟了,到了第二天再练,错的地方照样错。为什么呢?首先,短期记忆效果已经消退;其次,你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练你早已熟练的地方。而三段式练习法的妙处在于,练B时立即打断了A的五分钟,练C时打断了B的五分钟,你不断地适应被干扰,当你重新回到A时,肌肉会尽力回想一刻钟前的动作。这时候,长期记忆就发生了。

而所谓“Random” Practice,指的是从一个乐章随机跳到另一个乐章,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记忆力。

这个方法我试了一个月,效果不错。也在想,这种练习方式对其他学习是不是也有效呢?现在还不清楚。

基本功扎实了,谱子也记得滚瓜烂熟,指法弓法了然在心,为什么有些非常优秀的演奏者上了台就会慌了阵脚?这就说到了文章开头的Focus。为此,Noa教授采访了奥林匹克跳水教练Jeff Huber,他说,在竞技体育中,Focus同样是能够决定你能否发挥最好水平的最关键因素,并且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年,我带着孩子们去参加比赛。到了现场,其中一个第一次参赛的男孩一下傻眼了。比赛现场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分三米跳台、五米跳台、十米跳台。这个孩子茫然四顾,望望这个,望望那个,再望望观众。我说,‘你在干什么?’,他说,‘我什么都没干啊’。我对他说,你要当眼前一切都不存在。你在任何现场,都只能看见自己脚下的跳台。”

Focus.

怎么做到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保持专注,朱丽娅学院给出了一套方法,叫Quite Eye Practice:在进行任何现场演奏时,前几分钟,你需要把眼神固定在眼前的一处——琴架、钢琴上的一个键、提琴上的一根弦...任何你能够凝视、锁定的地点。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在你的脑海里回想乐章的前几个小节,精确到几乎就像你马上要开始演奏的那样。

然后,开始演奏。摒弃一切思虑杂念和担忧,大胆地去演奏就可以了。

“如果我演奏时胡思乱想,比如认为观众里有人不喜欢我,我就把这个念头放到一个鸟笼子里,弹飞它。”——法国号手Jennifer Mont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钢琴家弗莱舍(Leon Fleisher)说,“你必须在你演奏之前听到每一个音符。如果在你演奏时心中毫无旋律,空空荡荡,这就是一次演出事故。所以,让你的脑海中响起某些旋律,听到它,然后再开始演奏。”

顺畅地进入了演奏之后呢?说到我的“最怕”,估计和大多数人都一样,就是忘谱,而如果你演奏巴赫的时候忘谱,基本等于完了。忘记别的作曲家的谱子还好办,临场反应好的人能够直接跳过去,一般听众也听不太出来;而巴赫的曲子,段与段之间是一种“复生”关系,像一个圈套一个圈,长得看起来都有点一样,是“绕”,一旦忘谱,你等于重新绕回第一段,只要你想不起来就无法往下继续进行。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但我有过真实体验,想想后背就出冷汗。在这种情形下,除了相信你自己的手指记忆,朱丽娅学院也通过一个实验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他们让六十名学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演奏。第一次演奏,指挥告诉他们:“试着回想一下你演奏这个乐章最好的那一次,按照那个方式来演奏”;第二次,指挥告诉这些学生们,“尽可能用你最好的状态去演奏,试着在演奏中加入一些不同的色彩和感觉”。实验结果是,不论是听众还是演奏者,都觉得第二次的现场效果更好。

第一种演奏方式

第二种演奏方式

从表面上来看,第一种演奏方式也很合理,是很鼓舞人心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暗含消极的一面。它着重在于“复制曾经完美的演奏”,而不是在其中创造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学生们不断地回想之前的东西,也会造成分心,反而无法发挥现在的最佳状态了。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是,一个乐手状态越不好,他演奏时越是会想很多事,“我的手太僵硬了”,“哎,我实在是没办法专心”...而一个状态非常好的乐手,你问她演奏时想了什么,她会告诉你什么都没想,或者想了也记不起来了。

这个实验隐约给了我一些启示。那就是在过程中不要去想太多。尤其是不要有太多的负面想法。“我肯定会搞砸”,“我万一忘谱可怎么办”,哪怕是“我一定会拉的像上次一样好”这种也尽量不要想。不想东想西,才能专注。而不是告诉自己“我要专注!我要专注!”,实际上这也是另一种分心。

我觉得学习方式是可以共享、模拟和举一反三的。Focus会从你手头正在干的事,慢慢渗透到其他东西上去。我的小提琴老师平时频繁去国外演出,但是每周都让我们录制练习的视频发给她,她抽到空隙就会指点。她对视频的要求是:除了小提琴和两只手臂,其他身体部位不能出现。我一开始也很纳闷,有一次上课时她说:不让你们拍脸,拍腿,是因为你们会在意自己的表情、头发、脸好不好看,这不但对你们是一种分心,对我也是一种分心。

像老师这样“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的专心,放到古代,也能练成“左右互搏”吧。


去年写的一本散文集现在亚马逊、当当和京东都可以买到啦 ~希望大家指正!谢谢:)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